曾创造奇迹的泡泡玛特,终是跌落神坛。
这一万众瞩目的“盲盒第一股”,股价已从2020年年底上市后最高的106港元/股,跌到20.85港元/股以下,再创上市新低,距高点跌去超80%;
即便泡泡玛特上周急推股票回购计划,多次回购耗资超3.2亿港元,欲通过这一计划向外界表明泡泡玛特对于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心,但仍未阻挡股价下行趋势。
在这背后,是泡泡玛特近几年所面临的业务拓展难题与困境。
7月15日,泡泡玛特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收入增速下滑至30%,但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35%。
三天后,泡泡玛特股价低开后一路狂泻,再创历史最低价20.85港元/股。引来不少股民在社交平台大吐苦水“没想到曾有‘大牛股’‘赛道股’光环的泡泡玛特,如今跌成这样”。
资本市场“抛弃”泡泡玛特,并非近期上半年业绩承压单方面所致,而是无论从传播层面还是从资本层面看,泡泡玛特的吸引力都在一直下降。
连线Insight查阅近几年财报发现,泡泡玛特2021年全年营收44.91亿元,同比增长78.7%,比2020年49.31%的增速还有所抬升。但若和2018年的225.49%和2019年的227.19%增速相比,明显已从三位数掉到了两位数,赚钱效率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
泡泡玛特的股价跌势和业绩下跌,既有整体股市疲软的因素,同时也存在去泡沫的可能。一位二级投资人的看法是“前期市场对泡泡玛特的期望太高了,前后反差落差太大。”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预期也并不像之前那么高,自然也会缩减非刚需类支出。
在过去一年里,泡泡玛特努力讲潮玩新故事、出海故事和主题公园故事,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水高船涨的价格、越来越多质量问题,让不少新老玩家选择“退坑”。它在二手市场的溢价空间也不断缩减,大量盲盒跌破原价。
当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逐步回归冷静,泡泡玛特尽力寻求多种解法,试图走出困境。
进入7月,泡泡玛特的股价持续飘绿。谁能想到,曾经的“盲盒第一股”,两年多后的市值竟会缩水千亿港币。
今年7月15日,泡泡玛特首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当时,泡泡玛特发布《盈利警告公告》宣布,公司预计2022年上半年营收增长将不低于30%,同时归母净利润将较去年最多减少35%。
正是此次业绩预警,瞬间成为股价快速跌落的催化剂。
7月18日,泡泡玛特盘中一度跌至20.9港元/股,之后一路“跌跌不休”。即便泡泡玛特紧接连续五天进行股份回购、累计耗资超3亿人民币,欲刺激股价上涨,但仍未改疲态。
到7月25日,股价再次刷新历史新低,仅20.85港元/股。
相较于刚上市三个月时,泡泡玛特股价达107.6港元/股时市值高达1472亿港元,如今只有319亿港元(截至7月25日收盘)的市值,不到巅峰时期的零头。
对此,泡泡玛特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上半年疫情反复对一线城市影响巨大,线下门店关停、线下物流受限等。
但就中报预告电话会议纪要透露的数据来看,3-5月疫情严重,各渠道确实销售承压。但6月全国市场恢复正常,泡泡玛特的销量却仍是负增长。
另外,就算泡泡玛特在2021年一路狂飙、业绩可圈可点时,也不太受资本市场的待见,因此一度传出“泡泡玛特赢了市场、输了股场”。
如今股价持续下跌的背后,反映了泡泡玛特成长性的下降。
一位一级投资人曾对连线Insight提到,资本真正关心的,是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尽管营收和净利都有正向增长,但从增速观察,已经直接腰斩。泡泡玛特的后劲显然小了很多。
因此,也不难理解资本市场为什么选择“抛弃”泡泡玛特。上述投资人表示,一方面潮流文化“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让泡泡玛特的前期估值过高,如今属于撇去泡沫的阶段。另一方面,是随着潮玩赛道愈发拥挤,泡泡玛特奉行的“IP不需要故事和价值观来支撑”的商业模式都受到明显冲击。
泡泡玛特潮玩运营主要以形象IP为主,用于静态展示。
但相比较经典不衰的内容IP,形象IP并非脱胎于某个经典影视或卡通作品,主要以设计或联名吸引消费者,在竞争壁垒和用户粘性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形象IP与内容IP的生命周期之差,也能在今年维基百科最新推出的“媒体特许经营产品畅销榜”表现出来。
因此,形象IP定位的泡泡玛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迭代新产品。不过,一旦出新节奏被打乱,不仅会影响收入,还会带来库存积压产生的连锁反应。
泡泡玛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次中报预告电话会议中直言,二季度用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方式清理库存包括线上福袋等,但从长期看并不是好的方式,会对产品、品牌等各方面的损害比较大。
资本市场的特性在于,永远要求标的公司拥有新的可能性。泡泡玛特并非单纯因为业绩滑坡而遭投资人抛弃,更多的是因为自身主营业务的可发展性,让资本不再抱更高希望。
在消费者心中,没有不过时的“顶流”,只有下一个“顶流”。泡泡玛特也不例外。
财报显示,包括自有IP、独家IP、非独家IP在内的自主产品,是泡泡玛特的核心收入来源。
首次登上2021年财报的新IP SKULLPANDA和Bunny,前者的收入占比几乎已与Molly持平,一跃成为公司第二大IP,但后者过去一年的收入占比并未明显增长。
很明显,泡泡玛特正处于老IP生命力不足,新IP难挑大梁的尴尬阶段。
一边是IP生意难,一边是不断被消费者诟病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自去年4月,泡泡玛特推出的多款盲盒产品单价均进行了调整。比如新品SKULLPANDA和一禅小和尚等新系列发售,单价从59元涨至69元,当时就引发消费者的质疑。
一个月后,泡泡玛特发售的娃娃装侵蚀系列单盒涨价到79元,同年10月发售的魔力卡卡系列单盒涨到89元。而到今年1月,Molly蒸汽朋克动物机车系列直接涨至99元/盒。
盲盒产品单价的连续上调,本就让消费者难以接受,但更无法接受的是商品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
当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逐步回归冷静,泡泡玛特尽力寻求多种解法,试图走出困境。
回购能反映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沛,但并不能作为上涨股价的主要办法,终究要回归业务层面。
因此,从出海,到“Mega”系列大型手办、主题公园的推出,泡泡玛特在不断拓展原有IP的延展性,希望摆脱盲盒的变革,通过发展IP的“影视化”和“乐园化”驱动IP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主业务外,泡泡玛特也进入投资圈,围绕潮流消费领域投了一圈,加深泛文娱产业的布局。
但泡泡玛特的盘子铺得越来越大后,能讲出新故事吗?
如今出海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海外市场也成了泡泡玛特的救命稻草,并给予了很大预期。
但能否在计划拓展的西方国家市场,实现本地化?能否在国外头部IP、国内出海同行竞争中找到竞争壁垒?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的前景尚不好下判断。
继2020年9月首家海外直营店在韩国首尔开业以来,泡泡玛特在海外已经开了二十多家线下门店;同时还通过参加全球潮流艺术盛会,如伦敦MCM动漫展、美国DesignerCon等,加深其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力。
但潮玩最早诞生于海外。艺术玩具最初风靡于日本、美国地区的小众群体,因此,中国潮玩品牌出海更多是去接受成熟市场的检验。
泡泡玛特出海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本地化,即怎么与本地IP结合,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以及能否拿到更多海外IP授权、成本等各种不确定性挑战。
因此,从如今不足10%的海外销售贡献占比来看,泡泡玛特想靠出海解困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泡泡玛特纵向发展出海业务的同时,也在横向跨界主题乐园。
曾说不做迪士尼的泡泡玛特,还是走上了和迪士尼一样的路。今年年初,泡泡玛特与北京朝阳公园开始合作建造主题乐园。此次业绩预告的电话会议上提到,该项目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整体投入2.7-3亿。
但与迪士尼商业化路径不同,泡泡玛特一直主打形象IP,导致其与前者的成长轨迹截然相反,走的“衍生品-IP-内容”反向发展的“乐园化”之路。但香港迪士尼乐园连续亏损7年后才实现首次盈利,泡泡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