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3年7月29日 0

商业评论的老刀

商业评论的老刀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老刀

周期,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词。

在非常艰难的时候,周期这个词就会出现。因为在困难的时候,所有人都希望当下处于经济周期的波谷,熬过这一段就会向上走。

最早提出经济周期理论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1926年他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一个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

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周期理论呈波浪形曲线不断循环,所以经济周期又被成为康波周期。

后来的人们把经济周期分为:回升、繁荣、萧条、衰退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事实上,康波周期里的50到60年的周期并不是准确的。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经济周期的跨度越来越短,而经济整体向上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康波周期理论提出十年后,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凯恩斯经济理论主要建立在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之上。在需求端,关系到居民的收入、消费和储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供给端则关系到投资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在此资源概念中,创新亦属于资源的一种,而创新的边际收入同样是递减的,所以需要不断创新。在经济体系当中,最终资源边际回报的水平决定了供给的多与少。需求与供给的动荡,造成了经济的起起伏伏。

关于经济周期,凯恩斯认为,其主要因素是资本的边际效率波动。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普遍对未来预期乐观的时候,投资不断增加,经济呈现繁荣状态,但是投资的边际回报不断降低,当最后投资的一块钱所带来的收益为负数的时候,不再有投资进入,这个时候人们的预期会表现为悲观,投资紧缩,经济会进入下行通道。

所以,在凯恩斯的观点里,自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会失灵的,也就是,如果纯靠市场调节,人们往往是盲目的,人们的预期判断永远滞后于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在波谷阶段,政府需要刺激经济,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无论康德拉还是凯恩斯,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作为具体的个人,很难精确判断,什么时候该追加投资,什么时候该收缩战线。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庞大而且漫长的经济周期中抓住机会,在低谷的时候逆势抄底,在所有人都疯狂的顶点胜利大逃亡。

01

中国的周期

疫情很显然是全球最大的黑天鹅。在这个对全球各国都公平的不确定事件之下,中国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中国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能力,能最快地控制住疫情的蔓延,让经济保持最大限度的发展。

但是,对于疫情两年之后的2022年,中国经济依然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挑战。普遍的预期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入5.3%。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在8%左右。对于2022年,来自浦银国际的《2022年市场展望》中,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预测认为:

一、上半年,中国可能出现一次降准和一次降息,总体宏观政策将比去年宽松;当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形时,中国经济将会相对乐观。中国因疫情而增加的超额储蓄,相当于一份体量可观的经济刺激计划。

对这样的预测可以解读为,2022年会有相对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显然对整个经济体系是有好处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

二、预计中国股市将在2022年跑赢全球股市,港股大概率会跑赢A股;餐饮、连锁酒店、交通运输(尤其客运量)、影院院线在2022年仍有较大的复苏空间。

如果2022年的疫情得到彻底的控制,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都会大幅度提升,尤其在消费领域,零售行业会得到“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如很多专家所言“2021年的冬天是最后一个受疫情影响的冬天”。

当然,如果讨论周期,光看一年显然是不够的。更加具有意义的是,要从三到五年的时间跨度内来判断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

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该报告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五十多年里,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之中,仅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5个是亚洲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大多数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都出现了经济停滞现象,收入水平徘徊不前,难以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跨越,甚至重新跌落至低收入水平。

这一情况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这在拉美和东南亚一些经济体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那以后,中国是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一直备受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与其合作者认为,如果仅以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为标准,那么中国将在2023年前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这其实低估了中等收入陷阱所蕴含的风险与挑战:要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使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的20%以上。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与其合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期,发展成果的劳动分享事关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从当下来看,中国经济最大的痛点问题在于两点:

第一点,具有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在哪里?中国制造是否还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层面,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群,还是比较缺乏。

从2015年开始,政府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所以这五年,互联网成为中国最亮眼的企业群。但是,双刃剑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资源挤占。

在今后的两到三年甚至五年内,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会重点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扶植智能制造,进行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第二点,从消费层面来看,高房价已经成为限制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经济走势当中,一定要持续性地遏制房地产成为整个经济体系当中的支柱性地位。另外,在收入分配上,需要培养更为庞大的中产收入人群,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02

过去的2021年,是新零售应该反思的一年,更是互联网企业大举转向的一年。

为什么说2021年是新零售应该反思的一年?笔者认为,2021年的零售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苏宁易购的危机,导致张近东出局。

为什么说2021年的苏宁易购事件具有代表意义?苏宁易购一度被认为是最激烈最彻底从传统零售向互联网零售转型的企业,但是行至中盘,证明这个转型难以为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失败了。

按照马云的定义,新零售即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没有纯粹的线上电商,也没有纯粹的传统线下企业。电商巨头要吃进线下的传统企业,而线下的实体也需要开辟线上的通路。

马云讲“五新”之时,正值阿里如日中天之日。其后第二年,阿里便大举进攻线下,收购或持股大量线下实体零售企业。很显然,当年马云抛出的新零售概念,是在为阿里收购大量的线下零售企业做理论上的铺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零售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些新物种的出现,这些零售新物种的出现,重新激活并且重新组合了零售行业的各种资源,同时也带来新的借鉴意义和新的想象空间。

关于零售新物种,可以理解为两个维度:第一个是零售模式的创新为代表,例如在生鲜领域,以盒马为代表以及一大批生鲜电商企业的崛起;另一方面,新产品和新品牌的诞生,一般意义上将其定义为“新消费品牌”,这些新消费品牌,本质是依然属于“新零售”的一种分支。

在张勇所谓“人货场”三要素当中,新消费品牌的创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