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4年7月10日 0

青岛万象城揭示了青岛商业的核心问题

青岛万象城揭示了青岛商业的核心问题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图片/作者供图

一、为何青岛万象城系列会引发如此巨大关注与热议?

回顾我12年专栏写作经历及所见过的各类业内文章,项目解构类大多流量平平,不仅因为此类相对专业、细碎,且又过于具体,更何况对象还是非一线城市的非新开项目了。但回看青岛万象城系列,不仅阅读量及转评赞全面大爆,且不止一篇、整个系列篇篇如此,这也确实算是我所见过的首次。

所以问题来了:为何如此?为何会持续引发如此大规模关注与讨论?反映出了什么?个人看来主要有三:

1、青岛万象城本身自带流量

作为曾经全国最大的万象城,加之又是首批及规模最大的REITS项目,青岛万象城确实自带流量。

2、行业空白与“稀缺”

这值得多说几句:客观而论,当下绝大多数软文都属“自娱自乐与自欺欺人”,无论是纯项目推介类、亦或是披着专业解读外衣而行项目推介之实者。因为无论包装得多么客观、专业,但只要打眼一看即可发现其立场及目的,故也就能推知其要说什么及怎么说了——这个项目-好、很好、非常好且将越来越好……但受众傻吗?更何况那些专业受众了。

所以你有空可做个调研:随机找出某专业大号近几年推介项目实地看一下,看看是真如其所推“潜力无限”还是恰好相反。而这就为我这类相对独立、客观且有点专业的观察与记录者制造了“契机”。

3、客观声音之于青岛更加“稀缺”

若以城市商业全国声量而论,似乎青岛除我之外极少“有声”,这与山东人低调、内敛的性格关系密切,但其实更反映出青岛及其各行各业一大突出共性特点:求稳,因求稳而低调、内敛,如此则不会引人注目,不引人注目不就能更加稳定了吗?但稳定对应着什么?少变或不变,可少变或不变则意味着保守、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只要看看咱国家近代史即可一目了然。而由于这种低调、求稳的集体性格与诉求,各界声音则会愈发趋于“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而这又使得一些客观声音因稀缺而更易引发关注了。

所以,正是城市整体与行业局部的“普遍和谐求稳”促使此系列篇篇皆爆,可见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不同声音被压抑了。但更重要的是:相关方究竟知不知道外界的这些看法呢?当突然听到如此多逆耳之言时,又会怎么想?怎么看?是认为确实如此,还是相关方有意为之、泼脏水、使坏呢?

个人看来:前者“很难知道外界真实看法”、后者则会倾向于“有意为之、故意使坏”,逻辑链条也很简单——因为“前者”,所以“后者”。就像“谎言听久了说谎者自己也信了”一般,当听到的皆是“恭维”之时,渐渐就会习惯成自然,继而不同的声音愈发刺耳,渐渐就会不自觉质疑并抵触不同之声,这是人的天性,即便再理性者,也难逃此网。

所以也请各位(尤其高层)静心自问:你现在能听到多少“不同声音”?当你听到不同声音时内心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但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吗?世间真有完美之物存在吗?

所以,对于任何组织及个体而言,极可怕的在于“不同声音”的消失,因为不存在完美,故而不同声音的消失必是人为,而人为压制不同声音只会掩盖问题、不会消灭问题,结果最终小问题量变为大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翻看历史及已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各行各业巨头史,有多少是例外?

再对比一下近期胖东来对食品卫生相关事件的处理,这些问题的暴露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究竟是好是坏?可之于青岛业界的问题则在于:为何都不说或很少有人说?我想如果这层不突破,无论城市、还是行业,永远难脱离“二线”之流。

二、不止“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

曾因一机缘有机会与一资深前辈彻夜长谈,该前辈的一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道:“10万方以上的城市级商业是有教育消费者的资格与义务的。”当时行业尚处百货末期,故10万方已属超大体量,后来进入到Mall时代则对此言的认识更为深刻,概之为: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对应的是生存,即要深刻洞察与匹配定位客群需求与喜好,不可贪功冒进、好大喜功;“仰望星空”则是要有前瞻性与大胆探索意识。恰如乔布斯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而纵观当下行业,尤其是青岛乃至北方各城市商业,几乎全聚焦于“脚踏实地”,而对“仰望星空”嗤之以鼻。为何称之为“嗤之以鼻”?因为各项目所谓的“仰望星空”大多是“脚踏实地”的延伸或被迫为之:如有的部分区域成为“冷区”、各种常规尝试尽皆无效后,不得不剑走偏锋破局;再如来自上层的倒逼,比如上层提出某某战略、探索,得表现姿态、积极响应。

可如此初衷及心态又能拿出怎样结果?答案是:浮于表面、华而不实且不可持续。而这在青岛万象城身上似乎较为显著:平心而论,在它初入青岛时着实带来了诸多创新,比如坐在楼体上的巨大索尼克雕塑、世嘉乐园、大型室内冰场、海洋球策展活动……可反观当下,青岛万象城除了体量、区位之外,与本地其他商业项目有什么“质”方面的差异吗?于我而言真没想到什么,且似乎越发同质化,即便有一些将之可纳为创新的举动,也不过是零敲碎打、浅尝辄止,完全谈不上引领、更何谈形成“气候”了。

青岛万象城揭示了青岛商业的核心问题

为何如此?亦或是总部对业绩要求太高、太严、亦或是项目过于求稳,总之当下的青岛万象城似乎愈发专注于“脚踏实地”。可试问:当下除了一些“首店”引入外,青岛万象城还有什么关于“新”的引领性举动吗?可除了极小部分品牌外,又有几个“首店”真有不凡意义与号召力呢?更何况对如青岛万象城这般体量的城市级项目了。

所以之于城市级项目而言,需要的不只是“局部的、随机的、碎片式的添砖加瓦”,而是“战略的、定向的、系统性的前瞻探索”,这就需要一些探索精神与魄力了,因为“创新与探索”对应着“挑战(高风险)”,而挑战(高风险)则意味着“不稳”(成功率与对应业绩回馈),因此之于总部层面是否能够予以支持与包容?之于项目层面是否敢于挑战并走出舒适区?而这实质才是一众城市级项目能否真正经受时间洗礼而保持“基业长青”的核心关键。

由此再回看青岛万象城过往的一些“系统性探索”则不难发现——似乎皆是被现实倒逼的被迫前行:比如较具代表性的N次方公园与W时区,不过是出于对原引入百货区域失败的补救之举,可即便是这些所谓创新探索,除了在软硬装方面较具特色外,再无特别引领之处。而这又反映出了什么?其核心还是“求稳”,无论是总部还是项目,皆可对镜自照。

求稳有错吗?看似没错,但之于城市级项目而言,却亦或存在战略性影响,因为“稳”代表着不变与少变,而对于以“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为铁律的商业而言,这不正是最大问题吗?试问:有几个长盛不衰的项目不是源于“常变常新”?哪个盛极而衰的项目不是因为“保守落后”?因此我才做出如下预判:

在本地商业相对稳定于现状的阶段,当下趋势的青岛万象城依旧能延续惯性而相对平稳发展,而若本地商业出现较具创新引领意识与能力的新玩家杀入,那么对于青万的冲击或是重大的。这与我此系列劣文能够收获如此关注与影响大体同理。细想一下,青岛商业似乎已稳了9年之久,会出现什么变数吗?不一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不可能一直这般稳下去。

综上,青岛商业解构之青岛万象城系列正式收官。最后再做四点总结说明:

1、凡事一体两面,总有正反双方,故不可因一方的压倒性优势就忽视另一方的存在,更不可因另一方的异军突起就否定了前者的成绩。当下青岛万象城现状足以说明它过往定位、选择与运营等各方面的正确,我所谈的主要是其未来,这也是源于其现实的相对难以挑剔。

2、正因为我所论的是未来发展方向,故对此类观点的争论实则意义不大,因为未来没来,又怎么去判别谁对谁错呢?所以核心在于表达自己观点,时间总会给出答案。

3、我专栏写作至今于“诚与真”二字自问问心无愧,你可批评指正我专业上的肤浅,但如果进一步发散联想,我只能以苏轼与佛印的那则有趣轶事作答:佛印看苏轼是佛,苏轼看佛印是狗屎;佛眼中皆是佛,……眼中皆是……

4、由衷希望青岛商业能在全国平台发出更多不同声音,所以若有不同观点大可发文来“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