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潘玉明
银泰百货的美女领导燕君问我,日本百货店怎么搞二手服装?吆呵,正好手头有一个写了半截子日本服装过剩的话题,涉及到中古服装处置一节,于是,就把这个话题说完。日本百货店怎么搞二手(中古)服装,后面再说。
近几年,日本流通商业有一个共识:服装供应太多了,卖不出去。
基本特点
一方面,供过于求,已经成为日本服装行业常态,另一方面,制造加工场几乎全部迁往海外,2019年国外加工返销的服装占市场总量98%,国内加工制造仅占2%,合计供应了28.46亿件服装,而本国大众总消费数量,大约为13.73亿件,消费率约为48.2%,过剩问题突出。
从演变趋势看,1990年供应总量为11.96亿件,消费总量约为11.54亿件,加上期末促销,总体消化率约为96.5%,剩余处理品只有3.5%,约为4200万件。当时国内加工制作服装总量占52.1%,买日本当地生产加工的服装是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服装购买单价从1992年高峰期逐年下降,到2010年降至1992年的64.2%,到2019年大约是1990年的66.8%。这些年来,服装行业为了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整体转向寻找海外价值洼地,初期是从高成本的国内转向低成本的中国生产,1991年从制造地进口返销率是52.1%,到2000年返销比例达到86.4%。近年来,由于中国成本高涨,生产加工场再次转移,向南亚地区扩展,2019年返销比率达到98%,国内服装制造产地规模化生产景象已经消除。
双向因素
为什么积压这么多、这么快?这里有制造因素,也有消费因素。
从制造方面看,为了追求低成本,加快换档海外,流通运输线路拉长,过去在山东、大连按批次和季节波段临期生产、在国内当期少量补缺的模式,不适合长途贩运销售,而且受优衣库等快时尚概念影响,款型相对简单、普适性较好,相对应就是季节性较差,导致生产批次快速扩大,单批次供应量也逐年快速增加。到2000年达到23.5亿件,超过20亿件大关,但消费数量停留在12.53亿件左右,消费率已经变成54.3%。问题出现以后,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因为供应链路不断延长,库存结构分散化,强调数字化统一调配,供给数量反而越来越多,从1990年到2019年,供应量增加了138%,扩大了2.38倍。
从大众服装消费特点看,纵观1990年到2019年消费变化,消费数量增长了19%。一方面是生活价值观改变,各个年龄段的服装消费普遍出现简约化、理性化特点,过去不穿西服无法上班的景象已经改变,普通休闲装也可以上班,而且大家不再特别拘泥于每日着装更新,同时,2003年以后一段时间中古服装市场开始兴起,比如,欧美经典款型的复古二手服装店在一些时尚消费区域纷纷开店,不管是因为消费力不足的因素还是与现实反其道而行的复古风,总之,通过双向因素对比,消费增量缓慢,供应量猛增,导致2015年以后超过一半服装卖不掉的情况成为特殊的常态,到2019年供给剩余大约为14.73亿件。
疫情叠加
2019年,日本服装业就注意到供应过剩、如何调剂的话题,因为,当加工批量变大时,从生产制成品到销售需要半年到近一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将大量生产的商品在旺季前夕运送国内店铺前,存放在成本低廉的生产地仓库、或者其它第三方仓库暂存。被称为SPA模式的两家公司之一,良品计划在结算说明数据中披露库存的分布情况,2020年2月单项库存数据,店铺占33%,仓库占67%。在合并结算中,库存数量更多,约为1.4至1.6倍。按照披露库存信息,可以算出日本国内的库存比例,店铺为23.6%,仓库为47.9%,生产地仓库为28.5%。优衣库是选择让合作商社预留生产地库存。那些中小SPA模式服装制造商,选择让专业商社或者OEM业者承担库存任务。看起来可以分担成本、缩短邻近地区店铺供应线路,包括考虑到网络订货宅配效率。
但是,疫情危机爆发以后,情况突变,很多地方仓库发生了大量无法确认供货波段的积压货,与生产、配送计划完全脱节,打乱了节奏,也就加剧了供应链环节的调剂、周转压力,包括杂七杂八的库存模式,总体积压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数量,过剩库存从生产地堆积起来,如同多米诺骨牌冲击店铺货架,大部分货品是通过超常规的铁腕,处理消纳。于是,这些应季失宠儿不得不在下个季节,以莫名其妙的名义、麻木不仁的表情塞入配货表,充当新品配角投放到店铺和网络渠道。
这种内外合力冲击,导致服装业界已经不再正襟危坐地讨论适销期、坚持正价销售比例了。以往很多讲究品牌形象的企业,计算节奏、推迟促销时间,拒绝向二次分销商释放的品牌,现在也坐不住了,他们不得不将促销计划提前实施,于是,在店铺看到这样的镜像,服装企业急于处理无处可去的库存,在恢复营业的那一刻,马上展开新旧货混合促销,无论是百货店、车站商业大楼,还是路边专门店,2022年夏季出现大规模统一折扣促销的标语、口号。时尚达人代言、品牌传统价值、正价销售比例这套经典营销话术,已成为风中火烛。
受渠道挤压,改变了“三年极限”的营销惯例,甚至喊出“经典商品、持续10年”的蛊惑口号。男装行业进入反季轮番促销的节奏,不断结合下一个季节新品,持续销售成为新的习惯,价格政策也不得不改变,从买赠、积分、换礼,到简简单单、彻头彻尾的EDLP(一贯低价促销),大幅度折扣甩卖,剩余品留待下一季,如此一番不讲武德的操作,有的品牌减价损失占年销量的1.2%,看上去物质和经济损失不大,但是,顾客感知和信誉价值下降,同时,仓库管理费用也在增加,在后台必须面对资金周转的阻碍。
在日本国内,二手店、折扣店、家庭生活中心等综合商场,是二次处置服装的主要转售目的地,各个地方小众百货店等商业设施,用于临期甩货促销活动也在增加。由于销售商品都是未使用过的“旧新品”,因此,不需要办理旧货经营牌照,当然,在消费者看来,感觉和二手店没啥本质区别。
受这些因素影响,“旧新品”、“旧货品”在一部分区域销售还可以,总体上消纳比例很低,于是,很多二手货经营者在收集清理阶段就直接策划再次分销,包括拆除更换品牌标签和价签,拍照直播、通过一些渠道登陆网络平台、转卖到邻近服装消费大国、南亚、西亚等地区。
关于再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在日本传播有一些年头,主要是强调通过民众二次消费,提高3R率,即减少剩余率(Reduce)、再利用率(Reuse)、循环率(Recycle),大家共同努力,削减自然环境负荷。
近些年来,随着快时尚服饰概念普及,年轻群体服装消费量扩大较快,而且使用次数减少,甚至对于有的品牌,年轻消费者主张穿一两次就扔掉。
从环境部门统计数据看,日本服装回收总量中消费者购买复用率大约20%,而欧美一些国家复用率达到30%,比较而言,日本还有提升可能,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可能是由于日本在服装行业的分类回收机制力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