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琨 珸
编辑|吴俊宇
人在社会,知识焦虑几乎无法避免。毕竟社会在发展,人都在进步。如果不能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必然会被淘汰。
过去一年我在多家公司的内部采访中发现,知识结构的丰富和进化,是专家级员工应对职场竞争的必要策略,也是适应当下生态竞争环境的必要举措。
知识结构的更新迭代其实需要摄取、实践、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逐渐落地为生产力,进而带来商业效应、社会效应。
那么,究竟怎样的知识和实践才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以“大学”的形式建立起该领域的系统性学习、培训、考核,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几乎所有大企业,其实都在尝试这个方案。尤其是平台级企业,它们的周边合作伙伴极多,需要通过企业大学或者生态大学的方式,创造知识协同效应。
从影响全球的第一所“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的成功运作,到宝洁大学等世界500强企业大学的卓越发展,你都能发现这个规律。
一
人才大学的六个尺度
科技公司企业设立大学进行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不是新鲜事。前瞻经济学人的一组数据显示称,2012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还只有1186家,但是2019年则是超过3000家。
而真正好的人才大学,应该做到这些内容:人才培养、文化凝聚、知识创新、前瞻研究、变革管理、价值链整合等等。
这几年在华为合作伙伴中广受赞誉的华为生态大学,我们也可以用这六个尺度去审视其价值:
人才培养
人才的缺口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格局更是瞬息万变。纵观这些企业设立的大学,大都以自家所在领域,持续加码人才生态,为该领域输出可用人才,以此形成良性闭环。不论是电商、ICT、还是人工智能领域,都在发展中遇到了人才短缺的瓶颈。
华为《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ICT领域从业人员缺口已达1246万。在5G以来的当下,人才缺口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价值链整合
ICT产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产业链条。领先者有责任推动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大整体市场盘子,设定行业的规则规范,在推进它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把企业需求转向社会责任,并通过产业链、生态链将技术大量地向社会溢出。当然,这当中企业具有话语权,更会是受益者.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华为生态大学校长杨文池就曾谈到成立生态大学的初衷:在企业市场上,华为需要与产业各方紧密合作,包括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能力,合作伙伴的不同角色,投融资、规划咨询等,也包括高校跟我们做的联合创新。总结起来,企业市场的打法是平台加生态,人才生态助力产业生态.
变革管理
一方面,站位在市场与营销的理论层面而言,在一个市场的竞争格局中,通常把参与者分为四类:领先者、挑战者、跟随者与补缺者.
作为最大市场份额的拥有者,领先者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也非危言耸听。这样的企业需要把自己的变革思路传递给其他合作伙伴.
文化凝聚
生态内的协同关系,其实也需要企业间“三观基本一致”做支撑。尤其是华为它的生态极为庞大。与华为合作的解决方案伙伴已经突破1000家,打造了1200+联合解决方案.
去年我在对神州数码的采访中,神州数码渠道负责人就曾提到,对华为价值观的认同,甚至还在神州数码内部构建了华为业务群.
生态大学这种模式,其实可以在相互交流、探讨中,一点点寻找到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知识创新
知识是需要创新的,个体及企业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拓展边界。华为ICT领域的生态伙伴,除了垂直领域上下游的知识内容需要学习整合,企业团队管理等方面也要不断突破,同时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比如这次疫情、这次新基建的大背景,也需要有及时的方向与策略的调整、创新、思考等.
前瞻研究
对于一直处于潮头的科技企业而言,前瞻性的探索研究是决定其在未来是决胜还是掉队的关键因素。华为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布局,对新技术的变革,对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是一家公司的宝贵积淀。将这种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