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 2024年4月2日 0

手机厂商新年的挑战:AI还是MR?

春节前后的科技圈,被两个现象级事件“刷了屏&Rdquo;。

一个是OpenAI发布的一系列DEMO视频,仅需寥寥数字的提示词,文生视频模型Sora即可生成一段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视频。被“震惊&Rdquo;的不单单是影视从业者,包括周鸿祎在内的大佬坦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时间可能缩短至一两年。

另一个是“姗姗来迟&Rdquo;的苹果Vision Pro。科技博主们给出的评价“褒贬不一&Rdquo;,衍生出了不少有趣的段子。但在一连串的槽点背后,马斯克在内的体验者依然对下一代产品保持期待,就像初代iphone也不出色,但到第三代时就已经“重新定义智能手机&Rdquo;。

两个看似关联性不是特别大的事件,在手机厂商的棋盘上“相逢&Rdquo;。对于销量持续低迷的手机厂商而言,显然到了新一轮的押宝时刻,而AI和MR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两个方向,很可能会左右手机行业的未来。

01 卷AI:方向确定的一场豪赌

其实在2023年末的时候,几个主流品牌就已经对外透露了将大模型移植到手机上的构想。进入到2024年以后,或许是对技术创新的热爱,也可能是因为销量萎靡的重压,“构想&Rdquo;迅速走进了现实。

1月17日发布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最大的卖点无外乎生成式AI。按照三星在发布上披露的信息,Galaxy S24系列在云端配置了谷歌的Gemini Pro和imagen 2,并可以使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Gemini Nano,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实现了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笔记助手、图片美化等功能。

一个月后的2月18日,OPPO创始人陈明永罕见发声,在“内部信&Rdquo;中指出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阶段,OPPO的资源将向AI集中。随后的OPPO AI战略发布会上,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演讲中公布了创作能力、自学习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等AI手机的关键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AI手机元年&Rdquo;的说法不胫而走,其他手机厂商的“跟进&Rdquo;,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AI手机概念的出炉并不是什么坏消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行业始终没有走出堆砌硬件的老路,未能“卷&Rdquo;出所谓的差异化创新,以至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逐年下降,整个行业都被焦虑情绪笼罩。倘若能够切换到AIGC的赛道,或许能为智能手机的体验创新注入新的动能。

但在讨论“AI手机&Rdquo;的美好愿景前,留给手机厂商的还有两道选择题。

首先,AI能力从哪里来?

三星无疑是最早交卷的一家,除了在全球市场上和谷歌的紧密合作,在中国市场上同样“入乡随俗&Rdquo;,搭载了WPS AI的文档处理,美图的AI改图、AI扩图、AI图生图等能力,以及对百度文心一言的深度集成。

国内手机厂商的态度则有所不同。目前和手机大模型相关的报道中,“自研&Rdquo;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譬如vivo的蓝心大模型、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小米的端侧大模型MiLM等等,力图在大模型层面凭借自主创新抓住所谓的入口级机会。

手机厂商新年的挑战:AI还是MR?

以当前最为“激进&Rdquo;的OPPO为例,还宣称将在云端算力上持续投入,通过自建的 OPPO AI 滨海湾数据中心,部署 TITan、TuRbo、Tiny 三个级别的模型对应不同应用场景,进而实现端云协同、高效部署。

也就是说,在OPPO的布局中,并未局限在“硬件厂商&Rdquo;的身份,而是一家兼具硬件、大模型和算力基础设施的企业。同期上线的AI Pro 智能体开发平台,进一步阐述了OPPO的潜在意图,用户可以自由调用组合工具和插件,创造和开发自己需要的“智能体&Rdquo;,俨然是“自成一派&Rdquo;的软硬件平台。

其次,AI的主导者是谁?

相较于三星的“开放&Rdquo;,国内手机厂商大多选择了“重资产&Rdquo;路线,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入口级机会。背后无非还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到底是手机厂商主导AI,还是让手机成为大模型的“壳&Rdquo;?

诚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的说法,希望能够通过AI可以把手机体验重做一遍;另一家手机厂商荣耀也有类似的理念,在MagicOS 8.0系统中提出了AI驱动的意图识别人机交互,计划让AI更好融入手机和操作系统中&hellIP;&hellIP;.没准儿在不久后,类似Agent的模式就会出现在手机上,彼时AI的存在感可能大于硬件本身。

而中文互联网向来“迷信&Rdquo;入口理论。当ChatGPT、文心一言等已经开始经营自己的“插件生态&Rdquo;,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中心&Rdquo;,不断降低应用开发的门槛,从简单的技术赋能转向平台生态入口卡位。坐拥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手机厂商,自然不愿拱手让位。

手机厂商新年的挑战:AI还是MR?

所以,不同于三星在全球市场上对谷歌服务的深度依赖,作为“入口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国内手机厂商早已尝到了广告排名、支付分成、游戏联运等营收的甜头。无论是盈利模式的惯性使然,还是对AI时代的乐观判断,尽可能将AI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符合手机厂商的利益的选择。

无可否认,手机和AI的融合几乎成了确定的趋势,也是国内外手机厂商押宝AI的直接原因。问题在于,AI手机的争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多大程度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乃至每一个细节的用户体验,都将影响最终的成败。

至少就现阶段来看,卷AI仍然是一场豪赌。

02 卷MR:一个不确定的新故事

当其他手机厂商集体转向时,苹果的表现再次慢了半拍。尽管库克曾在财报会议中对AI和机器学习给予积极评价,但至今尚未有公开动作。相反,近期和苹果有关的所有焦点,都落在了Vision Pro上。

盘点国内外对苹果Vision Pro的吐槽,大多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舒适度,和很多VR设备一样,Vision Pro也存在笨重、佩戴麻烦等问题;二是生态,应用比很多VR平台丰富,但远不及iphone和IPad;三是价格,花费3500美元购买一个不够成熟的产品,并不是一个理性和实用的选项。

借用一个流行的段子:当Vision Pro卖3500美元时,买它的人就像一个“傻子&Rdquo;;当Vision Pro的价格只有500美元,它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入口&hellIP;&hellIP;暂时不考虑价格的影响,单纯从产品和体验上审视Vision Pro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比如在人机交互上的创新。苹果将Vision Pro定义为空间计算设备,刨除一些刻意营销的成分,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可能是对“空间计算&Rdquo;最好的诠释。不像一些借助手柄或手机控制的VR设备,Vision Pro可以使用眼睛、双手和语音来操作,特别是眼动追踪的交互,进一步将眼睛引入了人机交互的范畴。

回顾初代iphone的硬件创新,被人所乐道的正是 3.5 英寸的电容屏屏幕。正如乔布斯的那句调侃:“如果你看到了手写笔,(那就证明)他们搞砸了。&Rdquo;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滑动手指的触控体验,屏幕的价值可能还停留在“显示&Rdquo;上,繁荣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也就无从谈起。或许眼动追踪不是最终的方案,但苹果在验证不同的可能。

再比如独立计算的尝试。苹果并非最早推出VR类产品的手机厂商,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均有先例。可就产品理念而言,这些产品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套,要么在计算上依赖手机,要么在控制上以手机为中心,很少采用Quest、PICO那样的独立计算方案。

对比之下,苹果Vision Pro拥有独立的计算单元,拥有量身定制的人机交互方式,拥有和Mac、iphone联动的操作系统。确切地说,Vision Pro和IPad一样是一台功能完整、可以独立使用的计算终端,是苹果想要开启的一个新终端品类。不排除在迭代几个版本后,Vision Pro会一步步演变成为智能手机最大的劲敌,抑或是下一个时代的替代品。

有趣的是,距离Vision PRo的发布已经过去大半年的时间,期间传出了三星、华为等可能在2024年推出MR产品的消息,但行动远不如AI手机迅速。究其原因,MR产品远没有到成熟的形态,还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新故事。

不过,消费电子的新风向,一直是外界讨论的焦点。不久前结束的OPPO AI战略发布会期间,就有人问道:AI时代下一个智慧设备可能会“革了智能手机的命&Rdquo;,AI手机是否能够代表下一个时代?

刘作虎给出的回答是:未来十年手机还是最主要的设备形态;屏幕依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最普遍、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载体;AI技术也能够对现有智能手机的很多体验进行深度赋能,比如拍照、视频、游戏以及其他方面的体验,AI技术的加入能够极大提升现有手机的使用体验。

站在企业经营的立场上,选择一个确定性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迭代产品、优化体验、着力探索,不失为一种稳妥且安全的选择,也是大多数手机厂商在大模型浪潮中迅速“拥抱AI&Rdquo;的原因。

可世界真的会按照预定的方向运转吗?

2007年的MacwoRld大会上,史蒂夫&Middot;乔布斯在旧金山会议中心的舞台上说:“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三样革命性的新产品,一台IPod、一台手机和一个网络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