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的社群作用以已建立的品牌部和口碑,培养用户忠诚度,渐渐的演变成利用社交挖掘与培养死忠粉,促成转化,提升用户粘性,甚至让用户自传播品牌与产品价值。
逻辑思维,樊登读书的成功更是引发越来越多的人涌进社群运营,以为都可以分一杯羹,事实上大多社群都死了,能存活下来的都是有自身资源和品牌效应的支撑。
那么在你的产品适合做社群运营的情况下,你该怎么做呢?
01社群价值
做社群运营前,我们能提供什么或者解决用户什么痛点?社群价值在做群公告的时候最好能够直接传达给用户。
比如:我一从事在线教育运营的朋友,公司产品类似学魁榜,但产品和运营模式尚未成熟。公司想做社群运营,于是让朋友拉一个100人的学生微信群,目的是想通过社群运营让学生在群里面买课。
但最终社群拉新都举步维艰,更别谈后期运营了。
我问他:你们社群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他说:提供购买我们的课程渠道啊。
显而易见,这并不是学生用户的痛点,这种价值远不及给学生提供一对一专业解答,单项习题讲透来的实际。当然,跟产品自身属性也有些关系,未平台化,也缺少强内容来支撑,做运营也会难很多,同类产品早就凑了街了,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里购买?
02社群门槛
建立社群前,用户入群门槛是需要提前想好免费还是付费?
免费的形式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门槛。比如说:朋友圈常见的集赞也是一种门槛。再比如:有的社群得用户拉三个好友才能入群,免费形式可以有很多,但门槛最好要设置。
常见的付费门槛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会员制:逻辑思维,樊登读书等,按年限收费或者付费永久等。
服务式:薄荷阅读,多数训练营模式等,按单个服务/课程收费。
03社群规则
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群,社群规则比较好理解,通常就是告知用户,群简介/目的/福利、群内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不做会怎样/做了有什么好处(淘汰/激励体系)?转发机制?会员机制?优惠政策?管理员是谁/有哪些/有问题找谁?等等
社群规则一定得尽可能清晰明了的传达给用户,而且是第一时间。
04社群KOL
虽然社群工具可以解决很多社群问题,但机器终究是机器,没有温度的,社群运营的根本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联系,这些是需要人去维护的。
那是否所有的社群都需要工作人员去运营?或者说工作人员无法投入精力的社群就不要运营了呢?
答案,也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产品有KOL,社群同样需要KOL。
社群KOL最好是产品自身忠实用户,运营人员要对他们足够了解。我们可以鼓励这位忠实用户去解决群活跃度的问题,倘若有很多个忠实KOL也可以用奖励和淘汰机制去督促。
05社群目标
社群运营的目标可以有很多纬度,比如:周期长短,社群转化率,社群人数等等。运营人员自己心里得清楚自己的社群要做成什么样子。比如:很多个课程建立的社群,类似高途学堂这类。社群生命周期较短,通常伴随着课程结束,社群运营也就终止了,这样的社群最后大概还可以起到课程宣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