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财报季到来,拼多多的业绩还在一路狂飙。
拼多多2023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总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66%;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继续增长,达到131.08亿元,同比涨幅达47%。
高增的业绩背后,地歌网发现,拼多多的独立董事中多了一位大学教授。
拼多多宣布,董事会已聘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Ivonne Rietjens教授担任独立董事;Rietjens教授是该校毒理学系主任,在食品安全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科研经验,她还是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法国农科院成员。
同时,瓦赫宁根大学是世界公认的顶尖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一位农业科研专家加入企业董事会,这在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中相当罕见,但对拼多多而言,这似乎是“顺理成章&Rdquo;。
自成立以来,坚持推进“农产品上行&Rdquo;的拼多多,持续优化农产品流通链路,直连分散的产区农货与前端消费者;长此以往,拼多多更是深入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制造等环节,用数字化强化农户经营效率、联动科研力量提升农业创新水平。
今年7月,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拼多多下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农业仍是拼多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道路商,不止是拼多多,专业院校、科研团队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其中。
比如今年7月,“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之‘拼多多杯&Rsquo;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Rdquo;正式启动。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我们还想拆一堵墙&Mdash;&Mdash;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Rdquo;
农业科研不是空中楼阁,真正落地商用的科研成果才能普惠更多农业人,而市场与科研之间的墙该如何“破除&Rdquo;?
深度连接科研与市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Rdquo;
小学课本里这首李绅的《悯农》,真实反映了中国一定时期内的农业生产现状。
传统农业人“靠天吃饭&Rdquo;几乎是常态,地里种的一茬小麦或玉米,如果遇到大雨或者冰雹过后,收成肯定减少一大半。
当然,中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科学化种植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大幅降低恶劣天气等带来的意外性,尤其设施农业方面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国内设施栽培面积占世界总量的88%。
不过,中国设施农业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比如95% 以上的设施农业都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目前,世界上更先进的一种设施农业叫“植物工厂&Rdquo;,可以利用智能化种植系统使其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种出蔬菜,比如南极科考站使用的“植物工厂&Rdquo;,在极寒之地已经成功种出生菜、上海青等二十余种蔬菜。
但,因为“植物工厂&Rdquo;的智能化种植系统造价成本高,商用落地是道难题。
以生菜为例,植物工厂的耗电量更大,再加上种子、营养液和人工成本,植物工厂种植的生菜是普通生菜价格的10倍。
植物工厂是好技术,但如何解决商业化问题,让植物工厂的技术为市场所用?
为此,今年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Rdquo;的决赛环节,四支参赛团队共同挑战以植物工厂的模式种植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生菜品种“翠恬&Rdquo;。
农业领域的创新往往都是“苦活累活&Rdquo;,四支农研团队也不例外,他们共同尝试利用AI技术对生产元素(光、温、水、气、肥)进行调控,确保生产成本最优,进一步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
比如湿度方面,由于幼苗期的生菜湿度偏低,算法就将这一阶段的湿度参数设定为“不低于 60 克/立方米&Rdquo;;而成长期的生菜蒸腾量上升,湿度参数会调整为“80 克/立方米以内&Rdquo;。
最终,来自上海农科院的团队摘得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冠军,而这支团队从参赛伊始,就在考虑如何让农研成果商用化。
据地歌网了解,上海农科院团队提交的参赛PPT中设计了生菜的外包装logo,同时对目标客群、产品优势、营销策略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种好,更要去思考如何销售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Rdquo;团队成员丁小涛说。
实际上,由拼多多主办的三届农研大赛中,每一届获奖团队的成果都已经走向市场。比如首届农研大赛获奖团队“智多莓&Rdquo;的科研成果,被用于云南省怒江州老窝村的草莓产业带中,帮助当地的用工成本降低30%以上、产量增加30%。
为支持农业产研发展,今年5月,拼多多还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突破。
科研成果与市场商用之间的墙并不算高,让先进的农研创新普惠农业种植与生产,这是科研团队希望实现的目标,也是农户期盼得到的结果。
再进一步,农户本身也希望借助数字化平台,推动产业带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带高质量“出圈&Rdquo;
中国是农业大国,优秀的产品和产业带众多,这背后又是成百上千位农业人及其团队,以山东济宁的金乡大蒜为例,当地已经形成大蒜冷藏、深加工等新的产业链,从事大蒜、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超过800家
但在电商新零售时代,原先分散的产区农产品如何接轨新渠道、如何走向品牌化,这对农业人而言是全新的挑战。
过去,相对分散的产地农货进入传统的流通渠道,经销商几经转手,渠道终端很难追溯产品批次,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而流通成本最终又转嫁给消费者。
如今,大部分农业产业带的配套设施和运营体系逐步完善,农户从分散走向集约化生产,但面对货架类电商重运营的模式,很多农户闯入电商平台后往往是屡次碰壁。
另外,新电商快速崛起,农业人又如何跟上时代节奏?
据地歌网了解,自今年2月以来,拼多多开展“农云行动&Rdquo;,先后深入四川、山东和河北等地,为产业带的新农人召开电商运营专场培训,还提供一对一的定向运营指导。
来自陕西西安周至县的猕猴桃商家刘恒表示,刚入驻拼多多时想完全复制其它平台的运营模式,但在新平台空有销量,利润增长却不明显。
“之后平台小二告诉我,可以尝试报名百亿补贴、万人团和直播等不同活动&Rdquo;,刘恒告诉地歌网,在平台小二的帮助下,自己店铺的营收和利润都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