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2年10月28日 0

2020年人造肉是否仍将引领潮流?

2020年人造肉是否仍将引领潮流?

凭借绿色环保、低热量,人造肉刮起了小旋风。

现有的技术条件,不仅可以通过植物蛋白等绿色食物打造肉类质感,形成有质感的植物肉,还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提取动物干细胞,与不同的营养液组合,实现细胞增殖,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肉。

国外的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和Impoosible Foods已经成功上市。

而在国内,今年5月,山东赫达成立子公司进军人造肉市场;7月份,雪榕生物增资人造肉企业未食达;11月份,双塔集团切入植物蛋白肉市场;近日周子未来食品科技也获得经纬中国2000万元投资。

根据人造肉板块指数,自2019年人造肉概念板块成立以来,2020年初已经不断爬升,及至2020年8月31日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目前整体板块指数仍在中高位徘徊。

2020年人造肉是否仍将引领潮流?

人造肉概念板块指数走势图,图源东方财富网

梳理人造肉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内陆就陆续有人造肉企业成立,不过早期的人造肉大多是粗加工,通过豆类产品,在机器的挤压,调味料的辅佐下形成肉味。

伴随着食品深加工的进步,通过植物原料加工模仿动物三维结构走进现实,动物细胞培养也挺过技术难关,人造肉市场近两年来也迎来爆发节点。

天猫超市已经上线了珍肉与双塔食品,金字火腿与杜邦的人造肉产品,绿客门集团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植物性产品枢纽站(集餐饮、零售一体)“Green Common”。人造肉也纷纷出现在大型连锁品牌的餐桌上,雀巢、肯德基、星巴克、百胜、汉堡王都已经推出了植物基人造肉产品。

据MarketsandMarket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0%的复合增长率,到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

不过,人造肉还面临“三座大山”——技术成本、饮食习惯和伦理态度。

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不论是植物基人造肉还是细胞培养人造肉,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也没完全接受人造肉。

植物基产品主打绿色、健康、营养的理念尚为人们所接受,但细胞培养肉,与自然生长迥异,难免让人不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表示,尽管人造肉在资本端都被热捧,但在消费端做到被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人造肉赛道热度不减

人造肉概念的火热源于Beyond Meat,这一概念股此前经历过短暂的波折。

2019年5月,美国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后,首日暴涨163%,创下了美国公司本世纪以来IPO首日最好的表现纪录。受益于外围消息,国内人造肉概念股双塔食品、维维股份、哈高科等企业迎来大涨。

招商策略研报显示,人造肉具备主题新、空间大、催化强三大特征,将很有可能成为新强势主题。

不过随着众概念股自证清白,表示并未从事人造肉生产,A股市场关于人造肉的炒作迅速熄火,相关概念股出现集体大跌。在外围消息上,高盛、美银美林、瑞银对Beyond Meat给予“持股观望”评级而非买入评级。

彭博研究食品分析师杰妮芙·巴塔舒斯公开表示,“预计将看到更多‘持有’,而不是‘买入’的评级,目前Beyond Meat的股价仍然太高,问题是它能走多远,走多快。”

自此,人造肉概念的炒作迎来短暂的降温,但投资市场却仍在升温。

IT桔子融资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开始,人造肉行业的投资事件出现了明显增多,相比于上半年仅THIS、Imposible Foods、未食达3家企业获得融资,下半年珍肉、Fazenda Futuro、星期零Starfield等7家企业进行了融资。

2020年人造肉是否仍将引领潮流?人造肉领域融资数据,图源IT桔子

到了2020年,人造肉行业更是迎来投资热潮,投资事件发生26起,投资金额达到80亿元。

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人造肉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今年7月,未食达获得雪榕生物1.4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主要产品定位在替代牛肉产品。

8月,Hey Meat获得天图投资5000万元融资,作为国内植物肉品牌,其主要提供的是汉堡饼、中西式香肠、猪肉碎、牛肉碎等产品。

近期,南京的一家人造肉企业,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经纬中国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其融资主要用于开展细胞培养肉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也是国内首家细胞培养肉生产平台。

根据兴业证券发布的《人造肉产业深度研究》,目前人造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美国,美国食品巨头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国内人造肉市场存在巨大的空白。

再者,国内人造肉企业相对分散,较早切入人造肉赛道的三家企业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宁波素莲食品,其合计市场规模不足一个Beyond Meat,而中国肉食的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有余。

这也意味着,在中国,人造肉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巨大蓝海,未来有可能诞生千亿级市场。

正是因为如此,投资人对人造肉领域较为青睐,但目前人造肉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个行业继续发展的关键。

2、人造肉能普及吗?

人造肉分为植物肉和培育肉,培育肉主要通过干细胞的分裂增殖培育成肉,这种人造肉的安全性和规模化量产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早在2013年,荷兰马斯特赫特大学波斯特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就造出了第一块人造牛排,不过这一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0万美元。

除非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培育肉很难进入到工业阶段。即便是现在,培育肉的代表企业Memphis Meat每千克的培育肉成本仍高达一万美元。

相比之下,植物肉的制作方法采用的是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方式,将蛋白质编制成纤维状结构,这种物理式的制作成本更低。

所以市面上以植物肉为主,不过即便如此,植物肉的售价依旧居高不下。

根据市场上流通的植物肉产品,500克售价至少在70元左右,稍贵一些的植物肉甚至达到120元,对比菜市场上的鲜猪肉价格,则普遍集中在30元左右,植物人造肉比自然鲜猪肉售价贵了一倍有余。

一些连锁品牌售卖的植物肉产品也明显更贵。

《三湘都市报》有过报道,肯德基“植世代牛肉芝士汉堡”零售价为35元,比同店32.5元一个星级厚作和牛堡贵了2.5元;“植世代黄金鸡块”每盒零售价11元,内有鸡块4块,普通款黄金鸡块每盒为11元,内有鸡块5块。

《深圳商报》也有报道,在盒马App上看到,一款产品名为植物蛋白汉堡饼,每盒重226克,零售价59.9元,折算下来每500克售价在132元,几乎是普通猪肉的两到三倍。

对此,Green Common相关员工也对连线Insight表示,“这些植物基人造肉(植物肉)成本高昂的原因主要在于研发成本高,以及内陆人造肉供应链不完善,迫使企业在外投资设厂,未来国内人造肉生产链逐渐完善,技术趋于成熟,也有望降低成本。”

健康、绿色、环保是植物肉带来的餐饮变革,不过短期来看,人造肉的价格硬伤可能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另一个受到诟病的,是人造肉的口感。

从目前大众对植物肉品尝结果来看,反馈不一。一部分消费者评价向好,认为人造肉口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模仿出真实的肉制感。

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在仿制午餐肉、鸡排、猪肉丝的时候还是感觉一股豆制品的味道。

植物肉在物质原料上和真实的肉差异很大,即便经过生产制作、烹饪等环节,也很难在口感、纹理上赶超真正的肉。

人造肉的口感问题还带来饮食需求上的冲突。

一位食用过植物肉的消费者对连线Insight表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像人造肉这种产品,更多的是西式的,口味比较单一,很难满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