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志刚
“谢邀,刚下飞机,利益相关,匿了。”
知乎十年,早已没有最早的严肃。这些让人一笑的段子,似乎多少也有些许的嘲讽味道。
曾几何时,知乎绝对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有力武器。如今,或许还有很多人通过其获取知识,但大部分人待在这个社会化问答社区想必只是讨论些新鲜事罢了。
据”BT财经”独家信源报道,知乎正在撰写IPO报告和上市申请书,知乎暂无回应。对于很多人而言,知乎谋求上市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不知道如今的知乎会如何给投资人定义自己。
一个鼓励认真生产、消费知识的社区?还是一个热点讨论的社会化媒体?亦或者,一个情绪宣泄寻求共鸣的入口?
每一款成功产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转型难题,透过知乎十年的发展历程,或许我们能够对知乎的选择有了更多新的思考和认识。
大风起于十年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知乎的故事,开始于2010年,但真正爆发走进更多人视线或许是李开复和知乎走在一起的2011年。
那两年,有人开始逐渐下沉,譬如门户网站,譬如当当。而有的人却也开始了自己的高光之旅,譬如比知乎早一些的美团,比它晚一些的快手,也是现在投资知乎的公司。故而有说法称,当下许多领域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许多都诞生于那几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就像《激荡三十年》中描绘的:”在科学史、艺术史和商业史上,当一个流派或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便会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这个现象很难用十分理性的逻辑来推导,它大概就是历史内在的戏剧性。”
移动互联网出现,这无疑会是这一商业历史戏剧的又一高潮。信息的大爆炸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得到提升,但获得有效知识的效率却依旧困难。于是,定位是高端、专业垂直知识问答社区的知乎便孕育而生。
关于知乎 对 的成功, 在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总结看来抓住的其实是两点:第一是做好克制,积累高质量用户,第二是知识获取社交化。
第一步,做好克制,积累用户。
克制是很多创业者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资本诱惑需要克制,规模扩张需要克制,用户增长也需要克制.
刚成立的知乎,其提供的最基本服务就是提问与问答,那么拥有大量优质回答就成为知乎的平台核心。在产品运营的初期是通过”邀请码+实名制”的形式注册,据了解,邀请码一般只发给那些具有某些领域专业素养的人,这就意味着平台汇聚的一定是足够专业的人。而他们发出的邀请码也一定是给同一圈子或者同一体量的专家。这种用户增长层面的克制,是知乎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基础.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3月,知乎用户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7%,职业人群占75%以上,收入4000元以上的用户占60%,目标用户城市画像主要集中在为一、二线城市.
结合当时知乎的用户基数推断,那时候的知乎真的是汇集了不少高学历人士,慢慢的,知乎开始吸引大批优质用户加入,并形成了以知识分享讨论为核心的社交网络.这些优秀的人又吸引更多同类人群加入,平台进入一个良性生长态势.
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过如此.
第二步,知识获取社交化.
百度知道为什么没能成功?答案就是太杂了,不少人都提到过,百度知道的本质依旧是搜索而非专一的问答.
而当时的知乎更像是加强版的”百度知道+百度贴吧”。它有百度知道的问答属性,但比百度知道更垂直、更深度.知乎有贴吧的社交属性,发帖、跟帖、私聊、点赞、评论,但相对于贴吧,内容更垂直、专业,交流群体层次也普遍较高.
社交性,这就意味着在知识探索与分享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有趣的共鸣.
相比较而言,百度也好,维基百科也罢,只是知识的”快餐”,它能满足80%的用户需求.剩下20%却不是”快餐”可以满足的了,需要”厨师”用心去”烹饪”.
从纯粹性来看,那时候的知乎,创作者就真的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认真写出自己的答案.渐渐地,真正肚子里有东西的人慢慢发展成意见领袖,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知乎大V.
在信息快速膨胀的时代,我们需要知乎这样一款产品给大众做信息过滤这件事.
对于大多数而言,当时的知乎其实是像是一款”工具”,一款难以替代的求知与分享工具,这一定位也决定了知乎没有其它工具产品那样的内容化难题,所以不会用完就走,而且强社交属性也保证了产品的活跃度.
枪响的201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015年,在很多对知乎有情怀的人的眼中,知乎的改变似乎就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那之前,知乎用户滚雪球式的上涨,各种原创内容在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摆在彼时知乎面前的是一条叉路口:一条通向横向扩张,另一条通向纵向延伸.
显然,知乎选择了前者.
关于这一时期的知乎,自媒体号判官老司机在其《谢邀,这是知乎,刚下神坛》一文中这样描绘:”2015年前的知乎,内容生产者答题费时费力,还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全靠”为人师”的代入感和快感支撑.这类用户一旦受到杠精和喷子攻击,极易受到冒犯,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大批老答主离开知乎,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企业入驻和机构号,而这似乎正是知乎不再纯粹的开始.
2015年,知乎设立了企业蓝V,具备品牌营销价值,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求疑与分享.次年,知乎又推出了机构号,邀请知名机构进驻.这些举措或许为其盈利提供了方向,却可能对知乎过去坚守的产品调性带来伤害.
知乎还是那个不少专业人才眼中的宝藏地带吗?或许”逼乎”这一坊间称号出现足以说明问题.
每一款成功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图腾”.对于知乎自身而言,它觉得自己还是那个鼓励生产以及知识分享的社区,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知乎发家的产品图腾已经开始稀释.
*知乎破圈,层次稀释
虽说从知乎开放注册开始,用户参差不齐本身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就就像此前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猛烈增加,素质却参差不齐一般.知乎爆红涌入太多的人之后,同样也要面临不同层次人的信息分享与交流难题.
艾瑞咨询2017年对知乎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本科学历占64.5%,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6%.一方面,本科生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结合当时知乎用户基数来看,知乎的用户画像开始囊括更多非高校人才.
当不同圈层人汇聚在一起,矛盾发生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知识分享社区到社会化问答社区
过去知乎只是小众化的精英聚集地,但现在更像是社会化热点的讨论集聚地,在社会化媒体属性方面比起微博热搜也不遑多让.这样一来,用户活跃度、参与度会更高.但与此同时,知识本身应该是严肃的,而社会化却有不少泛娱乐化的成分,二者其实是不搭的,于是我们在其它平台经常看到的喷子、键盘侠、杠精开始频繁出现在知乎各个问题下面.
这时候,对于严肃、严谨、严格的专业老牌答主而言,除了”秀才遇到兵”的无奈以外,也有”竖子不足与谋”的疾呼,流失或许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免费社群式微,知识付费兴起
如果知乎还是原来的知乎,还有那么多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分享知识的专业人士,那么何来知识付费的兴起?
2016年在很多人眼中是知识付费的元年,”白嫖”惯了的互联网原住民,一下子难以接受,这条赛道饱受非议也就理所应当.但借用某知名作家一个看起来抬杠时提出的论点:”你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它存在.”知识付费既然出现,这反映的本质依旧是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也就是说,知乎已经满足不了很多人的求知需求.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成员过去也采访过一些创业者、程序员、企业高管,不少人会选择罗振宇的得到以及其它一些付费知识分享平台.
连续创业者闫浩(化名)很早之前也是知乎的重度用户,可如今,用他的话来说已经快忘了自己知乎上还有几万粉丝.平时工作会很忙,但在得到持续学习消费超过两万元.互联网江湖(ID:VIPIT1)团队成员Tracy问及他知识付费是否只是缓解焦虑时,闫浩这样讲道:“如果只是缓解焦虑,付费寻求专业知识就像止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