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2年6月29日 0

疫情催生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走向衰落?

疫情催生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走向衰落?

2020年,原本准备庆祝15周年生日的单向空间,没想到新年迎接他们的是更加惨淡的营生。

在近日的《走出孤岛 保卫书店|坚持了15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一文中,单向空间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个月里,其名下的四家实体书店仅有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开业,北京东风店、杭州店、秦皇岛店全部闭店,北京爱琴海店已于去年年底停业。

当年在几个“新青年”的一时兴起之下成立的“单向街”,几经风雨之后似乎也难逃整个行业持续低迷的怪圈,面临倒闭风险。在整个行业的持续走低的道路上,不少同行者前赴后继倒下,剩下的“理想家”们似乎也在走向消亡,实体书店的前景看似陷入了一片黑暗。

实体书店死于“实体”

2020年1月8日,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中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国内的图书市场保持平稳增速运行。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达到1022.7亿元,同比增长14.4%.

疫情催生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走向衰落?

销量在增长,利益也在产生。“全民阅读”自2014年开始连续六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图书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使得图书行业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作为以书为生的实体书店,却在一片春风中,走入了寒冬。其中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

高昂的人工和房租,一直是书店的最大支出。国内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表示,人工和房租两项成本已经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这是书店经营者无奈的借口,从2011年的“风入松”、光合作用书店,2013年的凌宇书屋,一直到2019年搬迁的读库仓库,房租都是一座大山,压在书店老板的心头。

另外,网上书城的低价,成为书店最大的对手。从数据中可知,2019年,中国线上图书零售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码洋规模达到715.1亿元,占总体零售规模的70%,较之2018年提高了6%,而线下的零售码洋规模仅有307.6亿元,占30%。

实体书店的图书标价往往较高,因为书店要兼顾水电暖费、折损费等成本,在定价上普遍要高于亚马逊和当当等网络书城。而且网上买书总会有一些福利,比如满减卷或者买三送一等活动,相比较实体书店而言,则更加具有吸引力,顾客当然会更加倾向于上网买书。

疫情催生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走向衰落?

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高昂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然,阅读方式的转变也是促成现状的关键要素。

在线阅读享盛宴,实体书店受饥寒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线阅读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2019年中国在线阅读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2,我国在线阅读市场规模为24.6亿元,2018年上升到153.5亿元,预测2020年,我国在线阅读规模市场将达到206.3亿元。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将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亿人,同比增长8.3%。付费阅读已经从2018年的4.2亿人下降到2019年的3.3亿人,而免费阅读则从2018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5亿人。

其中,微信读书在这时代的浪潮中,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逐渐成为读者的首选,也慢慢取代了实体书籍,这也让本来就惨淡营生的实体书店,雪上加霜。

2019年12月30日,微信读书发布“2019微信读书成绩单”。数据显示,2019年,微信读书人均阅读时长为85.8分钟/天,比去年上涨14%;人均听书时长为142.2分钟/每天,比去年上涨39%;人均阅读本数为22.6本/天,比去年上涨24%;人均阅读天数为31.5天,比去年上涨15%。

微信阅读的模式比较传统,提供免费书籍和付费书籍,付费书籍在购买之前有试读的机会,降低用户购买无用书的可能性。其中,微信读书的通用货币是书币,书币可以通过充钱购买,也可以通过阅读时长兑换。

碎片化时代中的遗孤

如果现在将娱乐消遣项目做一项排序,游戏、刷剧、抖音快手应该会不出意外占据前排。这些可以获得即时快感回报的项目,越来越被大多数人选择,真可谓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仿佛在线娱乐已经成为了桃花源。

相比之下,逛书店和阅读这种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沉浸式活动,就明显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民众的阅读情绪逐渐高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时体验快感的在线娱乐依然在侵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费者除去正常的生活工作,其余时间本就呈现严重的碎片化趋势。而如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人们的时间总会被一些软件占据。

通勤时间可以开一局游戏,可以刷一路抖音,可以看几篇八卦;饭前饭后可以利用空闲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晚上睡前也可以约上朋友开黑吃鸡,各种刺激神经的活动总会以低廉的成本占据消费者时间,如此实惠便捷。

消费者本就碎片的时间,可以放在阅读份额似乎更是九牛一毛。人们还是会阅读,还是会买书,但是每次消费周期就被拉长。但是书店却很难挺过逐渐变长的消费周期,收入也只能逐渐减少。

但是,这不只是消费者单方面的问题。书店作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也似乎越来越有一股遗老风范。

只卖自己喜欢的书、拒绝售卖教辅类书籍、只卖一种或少数几种类别的书籍等,都是一些独立书店的经营方式。类似于单向空间,其创办者之一的许知远就表示,书店只卖他喜欢的书;还有成都的无早书店,仅仅售卖外国期刊杂志。

诸如此类的想法,可以理解为一种骄傲,一种坚守,值得称赞。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合时宜。这种不合时宜似乎不会在书店的营收方面产生好的影响。当一家书店将自己的消费人群草率且刻意地划分为某一群体时,很难保证这个群体长期的消费能力,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自己书店的长期营收。

同样,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也使得这些书店逐渐成为当地景点和网红打卡圣地。这也催生了书店新的经营模式——网红营销和粉丝经济。

长春的TOUCH 12街,三联书店成为其中最大的流量产生地。前来打卡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每一次微博和朋友圈的打卡,都是一次免费的广告,每一条抖音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