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坑岭头的柿子红了。
这是位于浙江丽水松阳县的海拔700米的山区,曾被称为“一个行将消失的古村”。9月的沿坑岭头村,182棵古柿树挂满果实,背着画板的年轻人穿梭其中,几间民宿宣告客满。泥墙黑瓦、橙红的柿子、行装五彩的旅者,将村子衬托得明艳。
不过在9年前,沿坑岭头并非如此。那时张书雁行至此处,看着家家户户门口晒满柿子,他猛地感受到一阵诗赋中的意境。然而,他很快有了些不一样的发现:留守老人们用15天制作柿子后,挑担走上半日抵达县城,却只卖得6元一斤。由于缺少青壮年、地方偏僻,沿坑岭头还面临着整村搬迁。
张书雁是“自然造物”的创始人。从2013年开始,他的团队从几位创始人变成几十人,他们走访中国上百个村落,用镜头记录打铁、皮影戏、扎风筝等非遗画面,拍下300多部纪录片,20多次登上央视,并将一千多种民艺相关的商品搬上网店销售。国庆假期以来,“自然造物”位于杭州余杭瓶窑古镇的民艺馆里,前来体验非遗手作、购买民艺杂货的游客比平时多了数倍。
沿坑岭头,则是张书雁“守艺”的起点。
从“善果”开始
2013年11月,天气已经转凉,沿坑岭头难得热闹。
听说老朋友到访,村长来了,老人们也来了。几辆车分别从杭州、遂昌、苏州而来,煞有架势:来的人说要继续“上回说的事”,村里人用当地土话回应着,似懂非懂,脸上笑容的褶皱倒是更深了些。
一个多月前,张书雁到沿坑岭头“散心”。那年他35岁,刚刚关掉了经营14年的品牌策划公司。在山村待了几天,他认识了画家李跃亮。从李跃亮口中,张书雁看到了一个风景之外的沿坑岭头:不多的留守老人守着村中182棵柿子树,村子即将被整村搬迁。
当时,李跃亮试图让更多美术工作者来此处写生以提升人气,但效果还未真正显现。两人一合计,张书雁有了想法:不如拿柿子做点文章,提高村子的知名度。
因此,当张书雁再次来到沿坑岭头时,他集合了一个“战队”:除了自己的设计师团队,还有遂昌网店协会的朋友和一支纪录片拍摄团队。
柿子干、包装设计、卖货渠道和宣传团队都有了,看着万事俱备,“合作伙伴”却犯了难。
关于卖货这事,村子里的老人不是第一回听说。一些来过这里的背包客曾给出过同样的允诺,但希望种下不少,成真的却还没有。所以,对于张书雁先前的话,他们也只当是听故事,等真的来了这十多人,老人们将信将疑,倒自己退却了。
“原先说好的方式,村民们不同意了,他们要我们先给钱才能把柿子干给我们。”张书雁回忆,最终他们把身上带的钱都给了村民,买下了1500多斤柿子干。
柿子干经过挑选,被运往遂昌进行入库,又用草木纸材料完成包装;遂昌网店协会解决仓储和物流等难题,摄影组同步拍摄纪录片,最终确定将品牌定位成“善果”。
后来,这款素色包装的山村柿子干,上市3天卖出2000多盒。
铁器的荣耀
2016年7月,江西景德镇,六七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
炉子烧得通红,灯光被衬托得昏暗,伴着“砰砰砰”的撞击声,大锤有节奏地抬起落下。这是自然造物在景德镇的一处工作室,专门用来打铁。
那不是一段轻松的时光。联合创始人王猛涛想推动中国打铁技艺的复兴,然而当他们把设计图纸拿给铁匠们时,“门外汉”的想法遭到了“变现”的难题。
铁匠师傅,是一个略显矛盾的群体。他们的境遇大多不算好。几十年前,一个铁匠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很多铁匠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零散、复杂的打铁需求很难让他们投入精力。
但痴迷又几乎是铁匠们身上展露出的共同特质。有位在景德镇的铁匠赵玉王,他每天很忙,一个星期有6天会躲起来干活,周末留一天出摊。他每天抱怨着没钱赚,有时候却又去把卖出去几天的货,加点钱再买回来。
在王猛涛看来,只有当工艺品具备了现实性的时候,新的传统才会诞生。一行设计师,就这么决定亲自当一回打铁匠。
回忆起学打铁的日子,联合创始人小鱼直言“很苦”。他们在那里待了一年多:从废铁场捡来老铁片,通过反复加热捶打来完成一件作品,这其中除了气力要跟上,还要克服极端的高温环境和技艺的锱铢必较,“力道、位置、温度的把握都很重要,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终于,当积累了足够多的样品和资源后,他们再次邀请老师傅们出山。
在杭州余杭瓶窑的自然造物民艺馆里,当年团队亲自锻造的铁器产品已剩不多,王猛涛特意嘱咐,“省着点卖,给我们留点念想”;旁边货架上一把张小泉产的迷你剪刀,是铁器展示架上的“明星”,“基本来一把就卖一把”。
“只要有人买,他们就愿意持续地做。”在自然造物团队看来,重新构建的这条稳定的生产链,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最初的荣耀”。
“再造”皮影
2022年7月,杭州in77商圈,一众孩童学孙悟空“大闹天宫”。
一块白洋幕布背后,操纵杆上下挥舞,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一跃而起,围观的孩子们也跟着跳动起来。那天,自然造物被邀请来参加非遗市集,谁知意外收获一帮“小粉丝”,这让小鱼内心有了些起伏。
“不是我们的玩具不好玩。”小鱼在团队内负责产品开发和销售,主要工作是在传承民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今年开始,他们推出“新国玩”系列产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个玩具了解一项非遗。
其中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正是皮影。
在探访皮影的过程中,一个叫阿森的皮影手艺人起了大作用。阿森30多岁时改行做皮影,曾花重金收集全国各地皮影,还成立辽宁皮影艺术团,拉着十几位老艺人到处演出。结果第一年下来,演出没有赞助不说,也没有人愿意掏钱看,结果此前做生意积攒的三十几万都打了水漂。
但阿森没有放弃。他另辟蹊径,跑到幼儿园等学校做推广,给皮影戏增加时尚对白、融入流行语言,结合传统故事编排新剧目。在他的手中,皮影还是那些装备,却有了新观众。
自然造物也从中找到启发。去年,他们在中秋月饼礼盒中加入皮影元素,从大话西游、八仙过海等传统故事入手,设计了一个“戏出东方”礼盒。礼盒中还附有一本皮影知识的册子,以及几个新的脚本故事。
同样的“手艺再造”,也被复用到其他非遗商业化中。在自然造物的淘宝店里,有多个关于灯笼、风筝、万花筒、蓝图印晒等的DIY材料包。
非遗商业化,不好做
2022年9月,余杭瓶窑自然造物民艺馆,一个木质果盘吸引不少人的注意。
这款木质果盘最初的功能,是农村用来舀水的勺子。在自然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