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六届HAOMO AI DAY如约而至。
和往期有所不同的是,外界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争议越来越激烈,一派认为应该走渐进式路线,逐步实现L2、L2+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一派选择了跨越式路线,直接从L4级切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刚刚走过1000天的毫末智行,恰恰是渐进式路线的代表,同时“1000天”通常被视为创业公司能否穿越生死线的标志。
基于时间上的巧合,第六届HAOMO AI DAY就像是一场自动驾驶路线的摸底考试。作为渐进式路线的优等生,毫末智行到底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其中最重要的参考答案,正是进入到规模之战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
01 “破局者”毫末抢先交卷
刚刚结束的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抢先晒出了成绩:截至2022年9月,毫末小魔驼已在北京顺义为物美多点配送订单超过9万单。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外界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还是实验室的产物,只是偶尔在公开道路上看到过,新闻报道中还经常出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翻车”的消息,规模化的普及不过是一种“未来时”。
为何毫末智行小魔驼仅在北京顺义为物美多点配送订单就超过9万单?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复杂。
2020年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就向外界公布了一个事实:如果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而2019年国内即时配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182.80亿单,餐饮外卖产业的年度增长仍高达39.3%,想要弥补物流配送的人力缺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可以说是唯一的选项。
可单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成本普遍在20—25万元左右,再加上软硬件成本、运营成本、运营效率等制约因素,一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整体投入远高于“外卖小哥”。即使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被给予了路权,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纷纷扎堆,需求方依旧在“用脚投票”,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依旧跑不出实验室。
一面是物流配送行业日渐增长的运力缺口,一面是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居高不下的成本,毫末智行扮演了“破局者”的角色。
2022年4月的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官宣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用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到10万元级别。只过了5个月的时间,小魔驼2.0就已下线交付,预计年产量将达到1万台,并且在场景上覆盖了园区和城市开放道路。
一旦打破了配送车落地的阈值,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赛道随即进入到规模之战。因为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有着典型的边际效应,运营成本会随着配送单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不断下降,有望形成落地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的“正循环”。当车辆的数量超过临界值后,落地的门槛也就不复存在。
需要的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不缺少巨头的身影,也不缺少善于讲故事的明星创业者,可为何抢先交卷的是毫末智行?
02 悄悄驶过落地“无人区”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的观点给出了解题思路:既要遵循最起码的商业逻辑,也要在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