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 2024年2月5日 0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2009年6月26日,一个叫徐逸的理工科宅男,因不满A站的二次元体验,于是创建了bilibili网站。

如今走过12年的时间,B站早已甩掉了“A站后花园”的标签,并成长为中国第一ACG内容平台。

近日,在B站十二周年演讲上,董事长陈睿提到,B站上升最快的五个内容品类分别为社科人文、情感、动物圈、美食和科学科普。

其中以科普内容的播放量增长最快,达到1994%。

在内容体量不断增长的狂奔路上,B站也面临着内容陷阱的风险,过去一年,B站封禁了超过84000个营销号。

到底一键三连,还是一键举报?

在B站的用户群体中,决定,往往都只会在一念之间。

那些歇斯底里的追捧,声嘶力竭的批判……属于年轻人的“任性”特权,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1、科普的尽头:搬运

6月12日,up主“我是EyeOpener”发布一则视频:《寻找ChingLingFoo:一个比李小龙更早风靡美国的中国人》。

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则长达30分钟的冷知识视频,竟然会意外爆红。

短短几天内,300多万的播放量,让该视频瞬间冲到了B站全站第二名的位置,视频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大概讲述了中国魔术师朱连魁的传奇人生。

1898年,晚清艺人朱连魁首次登陆美国表演,成为了中国魔术第一人,当时他的宣传噱头是“专为慈禧太后献艺的魔术师”。

很快,朱连魁就凭借东方风格的传统中国戏法风靡全美,但也招引来了一个名叫“程连苏”(Chung Ling Soo)的模仿者。

程连苏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但他在英国表演魔术时却声称自己来自中国,还特意穿上了满清的服饰,假装不懂英语,聘请了一个翻译。

为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国魔术师,朱连魁向这位“山寨”魔术师发起了挑战,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朱连魁却没能在这场比赛中出现。

最终,程连苏的名字替代朱连魁,开始在西方世界四处叫响,朱连魁则默默回到了中国,一直寂寂无名,直至1922年去世。

戏法和魔术,真实与虚假,民族与国家,历史与当下……在这个故事里复合着太多情绪和思考。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妙的选题。

与此同时,在EyeOpener的视频里,还遍布着自我感动的人设滤镜,比如:

“我历经千辛万苦,才将一个没有名姓的角色扒拉出来,将他的故事展示给你们”。

“在啃完400多页的英文和几百张旧报纸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那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谜团终于有了被揭晓的可能……”

在EyeOpener的语境里,朱连魁这个名字一直不为人知,历史上也长期被程连苏的光环所掩盖,但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据和搜证,才让朱连魁的真实身份被公众知晓。

up主如此的励志和用心,怎能不感染粉丝?

视频下方的评论区自然是好评如潮: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就在大家疯狂点赞投币的时候,反转突然发生:有人质疑作者抄袭。

有网友扒出,EyeOpener的这条视频高度借鉴了一本书的内容,那就是加拿大人Samuel D Porteous撰写的《Ching Ling Foo:Americas First Chinese Superstar》。

巧合的是,早在4月份,就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名叫《那一年,孔子转世在美利坚》,选题角度和内容方向与EyeOpener的视频高度重合。

不同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清楚地标注了参考资料的来源,那就是Samuel D Porteous所撰写的《Ching Ling Foo:Americas First Chinese Superstar》。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然而,EyeOpener却有意模糊了内容的来源,标榜是自己努力发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但事实上,朱连魁这个名字在网上一搜,关于他的资料和故事也到处都是,也绝非EyeOpener所描述的那样极度冷门。

紧接着,有人联系了此书的原作者Samuel D Porteous,对方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EyeOpener将原作者五年多的研究成果,在进行重新的编排和整理之后,冒认为自己的作品。

真相被曝出后,up主滤镜破碎,最终删视频道歉。

就这样,一个为历史上“朱连魁”伸张正义的视频,结果作者本身成为了当代的“程连苏”。

难道这不够讽刺吗?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自媒体行业的激烈内卷,让科普作者陷入了创作的困境,EyeOpener的反转事件,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

一个可悲的现状是:你能想到的选题,别人已经在做了;你能正在做的选题,别人已经发了;等你好不容易做出来了,五分钟后就被抄袭了。

在选题范围和观点表达极为局限的范围下,“独家”,成为了媒体人彰显价值最佳方式。

所以当EyeOpener极为自豪的表示,这是自己的辛苦研究成果时,在行业里似乎也早已见怪不怪。

今年一季度,B站月均活跃UP主达220万人,平均每个月创作770万条视频。

换算下来,一共有220万位活跃up主,平均每月发布3条视频,用以争夺2.23亿人的B站留存时间。

或许,这要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更加惨烈。

2、公众的情绪:摇摆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极端化的内容生态?

是平台,是用户,还是创作者?

平台的推荐机制决定着创作者的生死,而用户的喜好又决定着创作者的方向。

所以,属于创作者的话语权,其实已经在各种设限之下被极度压缩。

如果用户喜欢看卖惨,那创作者也可以一秒患癌。

在一段时期内,B站曾被网友调侃为“人均癌症,遍地抑郁”,各种抗癌日记、抗抑郁vlog的自制内容俯拾皆是。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up主莫过于“虎子”。

2019年12月,虎子开始在B站发布自己的抗癌经历,并为网友普及抗癌知识,获得许多网友支持。

他也凭借平台流量,每月获得几千至上万元的收入。

但不久后,有媒体曝光他“月收入10万”,“两年内打卡过500个高端消费场所”,“并非真正的癌症患者”…

自此,虎子的“励志人设”彻底崩塌。

他的账号被网友轮番辱骂嘲讽,尽管他为此做出极力解释,但网络暴力并没有因此止息,反倒是“越描越黑”。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2020年10月9日,抗癌博主“虎子的后半生”发布动态称,账号所有人“虎子”已于6日去世,年仅41岁。

无论是当初追捧的人,还是群踩的人,都在此刻集体选择沉默。

人们并不关心一个陌生人的生与死,大家在乎的其实是,在一场场舆论的斗争当中,自我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彰显。

当虎子是癌症患者时,围观者纷纷对一个弱者示以同情和关怀,以显示自我的善良。

当虎子是一个骗子时,围观者开始对一个恶徒施加谴责和批判,以显示自我的正义。

然而,当虎子这个生命真正消亡的时候,网络舆论却变得异常安静,无人哀悼,无人道歉,亦无人关心。

因为这则消息已经没有任何附加价值,它不能体现关注者的善良,更无法体现他们的正义。

曾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虎子,结局就像中国每年因癌致死的300万病患一样,默默无闻,悄无声息。

B站用户的矛盾情感

离奇新闻层出不穷,我们从中唯一能看到的是,当个体意志被集体情绪所绑架,他们就只会做两件事:要么造神,要么毁神。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社会的舆论场,总是长着一副善变的面孔。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输速度,更是加快了这种自己打自己脸的频率。

仿佛这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一直在背后操纵着公众的情绪,让它们犹如钟摆般不断晃动:

一会向左,一会向右,一会向左,一会向右……

3、新闻的真相:瞬变

真相是什么?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被蒙蔽,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在新闻和受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