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 2024年1月17日 0

36氪第三季度实现稳定增长,财务指标超出分析师平均预期

12月9日,美股上市公司36氪(证券代码:KRKR)公布了2021年第3季度财报,公司Q3单季度实现收入8489万元,超出此前分析师平均预期。同期毛利润为4763万元,毛利率56.1%,较去年同期37.9%大幅度提升;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现金余额大幅提升至1.78亿元,环比增长2800多万元。

综合来看,随着内容形式、赛道覆盖、产品和服务等多方位的逐步深化,本季度内,36氪经营业绩稳步向好,主要财务指标均超分析师平均预期,新经济服务提供者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硬科技和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以及北交所的设立,受益于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逐步完善的服务体系,借助新时代的风口,36氪有望在赋能更多企业的同时,更好地拓宽商业化道路,为其业绩稳步扩张持续提供动能。

36氪CEO、董事会联席主席冯大刚指出:“2021年第3季度,36氪一如既往的为新经济参与者提供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型服务,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全网月均PV实现连续14个季度增长,可比口径下总收入稳健增长,各主要财务指标均超分析师平均预期,并实现营运现金流为正。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业务企服点评平台在本季度取得亮眼的成绩,各项运营数据迅猛增长。随着硬科技、新消费、数字化、元宇宙等新赛道的崛起,以及北交所的设立,36氪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我们在内容与产品、企业增值服务、以及企服点评平台等新业务的持续布局,我们坚信36氪将陪伴和赋能更多企业发展壮大,从而也大幅提升自身的增长空间和变现效率,不断创造可持续增长的企业价值。”

核心财务指标表现亮眼,远超分析师平均预期

尽管面临疫情反复,以及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36氪受益于影响力及内容质量的提升,公司主营业务仍保持稳定增长,创新业务进展良好,带动Q3单季实现营收8489万元。

广告收入、企业增值服务和订阅服务是当前公司三大主要收入来源。

广告收入方面,在客户数量和客单价双重提升的利好下,公司广告业务实现收入5336万元,同比增长4%,体现出了较强的增长韧性和活力。

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在线下活动、咨询服务的助力下,36氪企业增值服务实现营收(GTV口径)6627万元,可比口径下企业增值服务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也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

其中,创新业务企服点评平台是Q3公司企业增值服务业务的一大看点。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维持了快速的扩张,截止到2021Q3,已有近400家商家成功入驻36氪企服平台。与此同时,36氪企服点评也已经成功收录15个大类,200个细分品类,近5000软件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全面性。本季度内,平均日活环比增长109%,点评数环比增长50%,平台平均留资转化率由上季度的0.08%增长至0.24%,环比增长接近200%。

订阅服务方面,2021Q3,公司订阅服务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2%,录得903万元,营收占比提升至11%。订阅服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平台针对C端和B端用户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报告期内,36氪的机构客户数量和客单价均出现显著提升,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4%,客单价同比增长48%。

在营收稳步扩张的同时,公司毛利润和毛利率也得到进一步改善。2021Q3,公司实现毛利润4763万元,毛利率为56.1%,较去年同期37.9%大幅度提升。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的营运现金流为正,期末现金余额较上季度大幅上升至1.78亿元。

内容矩阵日趋完善,助力品牌影响力提升

长期以来,内容都是36氪的主要优势,也是其他业务的流量入口。

36氪在2021年第3季度进一步完善了内容矩阵,建立起了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受益于日益丰富的产品矩阵,公司打开了通过内容升级打造更多创新服务的通道,进一步奠定了其新经济服务提供者的领先地位。

受益于内容矩阵的不断完善以及客户受众的持续丰富,36氪第3季度全网月均浏览量达8.49亿次,同比增长50%,实现连续14个季度的增长,充分展现出用户对公司内容的认可度,彰显出了36氪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短视频和直播作为公司大力发展的板块,本季度表现继续超市场预期。报告期内,公司短视频发布了数十期内容,市场反响良好,全网粉丝量超过600万;与此同时,公司也在直播领域持续发力。与快手合作的新知播活动受到C端用户的广泛好评,单场直播的增粉量达到日均增粉的30倍。展望未来,无论是从商业化的角度或是扩充用户群体的角度来看,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输出模式都将会是公司业绩扩张的新动能。

此外,在本土影响力稳健提升的基础上,36氪也在持续拓展海外业务。3季度,36氪 Global成功进军欧洲及澳新地区,助力更多的亚洲公司拓展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同时帮助海外公司进入亚洲,在更大版图内促进亚洲和海外地区的商业合作。

文章来源: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