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电商 / 短视频 / 营销 · 2024年2月21日 0

Vlog:视频内容中的“种草机”

不是人们不喜欢Vlog,而是Vlog此前在国内发展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土壤。如今在微博,Vlog生态已经形成,并且内容呈现了与短视频不一样的诸多趋势。

作者 | 刘珊珊

编辑 | 杨铭

“大家好,我是苏炳添。2021年马上就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我经历的事吧。”

2021年最后一天,中国田径名将苏炳添在微博上以#Vlog2021#为话题,发布了一段Vlog视频——在这个时长3分45秒的Vlog视频里,既有苏炳添2021年参加比赛的视频合集,包括在东京奥运会跑到9秒83,站上奥运会百米决赛舞台;也有他对2022年的展望,对网友送出的新年祝福。

截至目前,苏炳添发布的这个Vlog在微博超过230万网友观看,上万点赞,收获了网友对他的满满祝福:“苏神加油!”“期待苏神,越跑越快!”

除了披戴荣光的@苏炳添(中国田径短跑运动员),@南部战区(中国人民*南部战区官方微博)、@北京眼科医生陶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海门公安(江苏省海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阿特Sir(微博故事红人)、@竹内亮导演(在中国的日本导演)等各行业多领域代表性人物,以及更多草根网友,都在用Vlog形式回顾2021,与自己的2021进行告别。

自12月@央视新闻 联合@微博视频、@微博媒体 共同发起#Vlog2021#活动以来,#Vlog2021#由此登上微博热搜榜,受到网友们关注。

Vlog:视频内容中的“种草机”

Vlog最早诞生于YouTube,全称是Video Blog或Video Log,意思是视频记录,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2018年下半年,Vlog一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欧阳娜娜、王源等明星纷纷发布Vlog,明星效应让Vlog逐渐突破小众圈层,在中国按下了流行加速键,各大平台纷纷布局。

彼时,短视频平台也加速崛起,1分钟以下的短视频成为填补空白的碎片化时间杀器,Vlog和短视频并行发展。

时至今日,虽然Vlog早已成为一种常见视频形态,创作者数量、关注者数量越来越多,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但客观来看,影响力和短视频仍有一定差距。

为什么中国人不像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喜欢Vlog呢?海外媒体在一篇报道中,用标题如此发问。

当下,从明星到草根,从个人到政务机构们都开始在微博用Vlog记录生活、分享行业知识、揭秘背后故事,或许已经给出了问题答案——不是人们不喜欢Vlog,而是Vlog此前在国内发展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土壤。

在微博,Vlog生态已经形成,并且内容呈现了与短视频不一样的诸多趋势。

01

 

从明星到草根,在Vlog找到生存土壤

从#Vlog2021#参与领域、参与人群来看,Vlog创作者已从小众走向大众,制作的优秀Vlog视频已越来越多。

一条条播放量超十万、百万Vlog视频背后,每位大V博主真实身份各不相同,有的是宇航员、奥运冠军、企业家、导演等明星、公众人物,有的是军人、医生、警察、消防员、律师、媒体记者、自媒体创作者等各行业、各领域代表人物。

从这些Vlog视频来看,这些明星、各领域代表人物并非“零基础”,而是已经将Vlog玩转,内容多元风格迥异,镜头感自信大方,拍摄、剪辑、画面、音乐、台词等都堪称高质量的创作。

比如,2021年发起“光盲计划”多次上了微博热搜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就在“Vlog2021”视频中,用一连串数字,为自己和科研团队做了2021年度总结:带领朝阳医院眼科跻身全国前25强、携26名同仁2021年接诊患者超过70000位、指导手术120台、发表科研论文6篇、入选2021年首都卫生健康系统“未来之星”……

这些,都让陶勇的视频获得更多网友的支持关注,目前该视频播放量超过160万。

@大概是井越 作为一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关注且已经拥有了稳定清晰的商业模式的Vlogger,他在微博拥有487万粉丝,已发布近140条视频,每条视频仅微博平台播放量都超过百万,让他成为能够依靠创作Vlog生活的职业Vlogger。

同样,在#Vlog2021#年终盘点中,@大概是井越 发布的视频截至目前播放量超过240万、互动超4万。在“井式幽默”下,他在2021年继续不断旅行,身影走过五湖四海,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去与人不断碰撞获得无限创作新鲜感,在平淡中发现不平淡——如诗如歌、娓娓道来的2021年,实际上都来源于井越在旅程、生活中对人所处环境的观察、理解和自我联系。

此外,更多的明星、各领域大V,也都在用高质量的Vlog视频,回顾自己的2021年:

比如,@郎朗 “打卡式”巡演2021年全球各地演出的20几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用音乐讲述着中国力量;五月天@阿信 从2021唱到2022,和万千歌迷一起倒计时跨年;@叶梓颐-巡天者 向新年献出最美的星空;@新华社记者张扬 用多条年度Vlog,回忆了大时代背景下,一名记者精彩的一年……

明星之外,更多达人、草根网友纷纷上传自己拍摄的Vlog,从不同领域、视角去创作Vlog。多元化集体参与创作,多领域内容共建生态,背后正是Vlog在微博从小众到大众成功破圈,逐渐成为Vlog生存最合适土壤的体现。

在多位观察人士看来,这与微博平台社交特性和微博用户圈层密切相关。

YouTube在Vlog上的诸多成功经验证明,基于认同Vlog的生活方式,情绪共鸣、内容分享、价值观认同,是Vlog吸引网友核心价值所在——这三个要素,可以简单总结为“强社交属性”。

毋庸置疑,强社交,正是微博最擅长的。在微博舆论场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引发话题和讨论,向更大众化的圈层渗透。这可以让Vlog原创者们,借助平台解决视频与用户脱节、破圈问题,并不太担心优质内容会被平台淹没。

02

 

短视频审美疲劳,Vlog多元内容抢占用户心智

值得一提的是,Vlog能在微博找到生存土壤,还和短视频进入下半场后,用户逐渐对短视频审美疲劳密切相关。

很多人很容易把Vlog和短视频混为一谈,但实际上,Vlog与传统短视频有着多方面本质上的差别。

从时长上,短视频往往在1分钟以下,而Vlog则在3-10分钟左右。此前,Vlog制作门槛不低,需要博主们精良的拍摄、规划和剪辑。不过,随着诸多小而美工具类产品的出现,Vlog制作门槛也像短视频一样越来越低,普通人用手机拍摄剪辑完成Vlog成为可能。

内容才是Vlog与短视频最大区别。业界比较公认的是,从内容属性来看,Vlog具有非虚构性,强调对生活的真实,而短视频具有强烈的风格化色彩,表演成分较重。这意味着,不同于追求眼球刺激的表演性短视频,Vlog内容可能更真实、更有价值、更有调性。

然而,内容的要求也成为制约Vlog发展的最大瓶颈。

“内容深度、故事性与多样化,是制约Vlog生产的门槛。”从“Jenny”半年多的Vlog创作感受来看,Vlog选题要贴近生活和日常,但又不能只是简单生活与日常。“拍摄者既需要克服镜头恐惧感,又需要构建更多样化的内容生态,用更多元化的优质内容去吸引受众,才是Vlog发展最佳道路。”

从Vlog在我国发展历程来看,诸多加码Vlog的平台可能正是面对内容多样化瓶颈上,“打了退堂鼓”。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虽然最近两年视频时长也在从短向长发展,但追逐热点、追求眼球刺激现象明显,与Vlog内容题材深度性、多样性需求又截然不同。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年轻、多元化、追求内容价值,用户心智的独特性正好与Vlog形式契合。

目前,微博拥有名人、明星与娱乐、幽默、媒体、综艺与电视节目、时尚、美妆、金融和游戏等46个垂直领域内容,而微博的Vlog内容,几乎覆盖了各个领域。

这意味着,微博Vlog内容雅俗共赏,不论是大众还是小众兴趣,创作者能找到创作空间,用户能找到兴趣内容。

这也是军人、医生、警察、消防员、律师、自媒体创作者等各领域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创作者,所拍摄的#Vlog2021#,引起大众共鸣重要原因。

03

 

有血有肉,政务、蓝V类账号助力Vlog流行

Vlog生态在微博的形成,还离不开一个关键内核驱动:政务、蓝V类账号的助力作用。这是目前其他社交、视频平台难以比拟的优势。

微博图文时代,政务、蓝V类账号就已成为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工具,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在视频时代,随着“互联网+政务”模式不断深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