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造假现象已经过分到一定程度了。近年短视频成为互联网捞金新方式,各种平台都在想方设法和短视频搭上关系,用户也越来越爱看短视频。但是就因为短视频太过火爆,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故意编造一些故事还骗观众说这是事实,以此博取眼球牟取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假的套路和技术都在不断升级。
一开始,一些短视频制作者会通过元素的添加与情节的虚构来博眼球。 抓住人们感兴趣的点,通过拼接、剪辑、添加音效等方式引起注意。例如有网民捏造湖北私家车数月无人认领,车主抗疫去世的视频内容,触动了大家对艰难抗疫历程的回忆;浙江余杭男子捏造女业主出轨快递员被拍的桃色信息,相关短视频引发大量转发和评论,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还有之前沸沸扬扬的假靳东视频事件。一直以来,短视频平台中都存在着大量名人高仿账号,这些账号用明星形象加上文字和配音处理,就形成了如靳东表白、马云发钱、董卿恋爱等具有误导性的内容,不熟悉互联网套路的中老年用户很容易上当。
当然这些只是初级手段。还有一些专业团队,有自己的设备和演员,会拍一些热点话题,通过制造意外、反差和反转以吸引观众注意,甚至造假骗取钱财。
之前有一段女孩哭着卖苹果的视频大火,背景是凉山地区贫困村民销售自产苹果。然而去年年底被人揭露,在视频拍摄过程中,采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人为制造女孩流泪的场面。而且谎称帮助哑巴母子销售家产苹果,实际销售的却是市场上的苹果,目的就是吸引流量促销带货。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短视频造假现象,是因为流量和利益的驱使。 近年来各种短视频平台都在大力投入挖掘优质内容。2019年,快手上线了新功能板块快手小剧场;2020年2月,抖音推出百亿剧好看计划,表示会根据播放量、点赞量等综合排名奖励创作者。
而从平台的操作和相关数据来看,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中会将内容故事性作为一条重要规则,成为决定短视频是否能被更多人看到的重要因素。在流量思维的主导下,自然会有人不惜造假、造谣,罔顾作为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应该具备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流量就有利益,短视频作为互联网经济新风口,必然会吸引一些黑灰产业的逐利者入局,利用虚假短视频牟取不正当利益,甚至有意去套路缺乏辨识力的未成年人和中老年用户,造成极其不良的后果。
对于这些现象想要加以遏制,仅靠视频创作者的自觉性和平台的自我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相关部门加以立法。
其实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关注短视频领域:2019年,《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去年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强调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对违规不良内容要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
所以尽管短视频领域有许多负面现象出现,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后,短视频的未来仍然是可以期待的。文/东方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