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2024年2月17日 0

国内AI赛道“新价值”:商汤科技的进化论

与“AI四小龙”中的其他三者相比,“学术派”的商汤科技在IPO道路上,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一位。

作为“AI四小龙”中最晚提交IPO招股书的一家,商汤科技却是最早通过聆讯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

12月7日,商汤科技正式启动招股,拟发行15亿股,招股价介乎3.85-3.99港元,计划最多筹资60亿港元,其中,约60.0%的资金将用于研发,剩余约40%将用于企业运营、业务拓展、战略投资等。

发行价公布后,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热议,不少业内人士表示,“AI四小龙”中总算有一家要敲响上市的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商汤科技国际配售部分仅半日就已获得超额认购(占全部发行数量的90%)。

时至今日,AI赛道上的市场氛围已经逐渐回归理性,但伴随商汤科技招股的启动以及国际配售部分的超额认购,似乎也在暗示资本市场正重新审视AI赛道。

商汤科技:“学术理想”的集合体

商汤科技的成立,可以说是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翻看国内AI的发展史,会发现商汤科技刚好处于国内AI的蓬勃发展期以及AI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时期。2006年之后,国内AI行业取得阶段性的表现,AI行业的地位得到战略性的提升。

来自港中大的创始人汤晓鸥、徐立,看到了国内AI高速发展的契机,2014年,正式成立商汤科技。

商汤科技之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与国内整个AI赛道的发展时间线几乎相吻。2015年,国内AI行业便迎来了持续4年的融资热潮,据亿欧数据显示,到2018年,AI领域投资事件高达400起,平均每天都有1.1次投融资事件发生。

国内AI赛道“新价值”:商汤科技的进化论

而作为一家已经具备一定底层实力的AI企业,商汤科技也是受到了资本的热捧,成立至今已经完成12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52亿美元,也就是在2018年,商汤科技完成了一笔超过20亿美元的融资,IDG、软银、老虎基金、淡马锡等众多明星投资机构参与。

不过,任何行业或产业都不会持续火热,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资本在这个行业的停留时间,一旦资本发现不能在短期内实现预期收益,那么就会逐渐降低对这个热点的追捧。

经过一轮洗礼之后,AI被证明在现阶段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短时间内无法引起革命性的变革。从2019年开始,AI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出现明显下滑,市场与资本逐渐回归理性,这一行业转折点也在商汤科技身上显现。

2019年之后,商汤科技融资速度放缓,资料显示,2019-2021年期间,商汤科技仅完成3轮融资。深究这一切的背后,也在于AI所带来的收益,没有达到资本想要的预期目标,尽管商汤科技的营收逐年增长,但亏损随之逐年递增。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达到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20亿元、10.37亿元、8.78亿元。

但企业的亏损其实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商汤科技的亏损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这背后源于商汤科技持续不断的高额研发投入。2018-2020年,商汤科技研发费用达到分别达到8.48亿元、19.16亿元、24.53亿元,三年累计研发支出超52亿元。

但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受制于AI长投入、慢回报的行业特性,这种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研发、技术的持续投入解决AI技术落地的瓶颈、商业化、场景问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于AI赛道来说,是再正常不过。“AI四小龙”的其他三家企业,也是常年处在亏损的状态。旷视科技2020全年净亏损高达33.26亿元;依图科技2020上半年亏损额达13.03亿元;云从科技2020全年净亏损额为7.21亿元。

这一点在云计算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同为高技术门槛行业,云计算玩家也是通过持续多年的投入、深耕才实现盈利,国外的亚马逊云、谷歌云、微软云以及国内的阿里云等也是经过了十几年之后才稳定实现盈利。对于商汤科技及整个AI行业来说,并不妨碍长期价值的释放。

重看AI“新价值”

尽管,AI行业暂时不能像消费类行业一样,快速地产生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在促进其他领域及行业进步时,AI已经展现出了作为一种硬科技所带来的技术价值。

当下,AI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多半技术有望在两到五年内被广泛采用,包括边缘AI、计算机视觉、决策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内,这也就意味着整个AI行业是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AI软件将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中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95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6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1.5%。

目前,商汤科技基本构成了“一个平台、四个支柱”的业务结构,基于持续投入打造的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解决并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需求,促进其他行业AI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落地场景包括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

就拿智慧生活来说, 商汤科技创始团队2014年自研的DeepID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9.15%,大幅超越人眼识别能力的97.53%。经过多年发展,基于这项算法所研发出的AI软件,能更快、更准地识别智能门锁、智能视频、手机解锁等产品的用户面部特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截至今年6月底,商汤科技软件平台的客户数超2400 家,其中超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119个城市以及超过30余家汽车企业,与“AI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家相比,商汤科技规模处于领先位置。

国内AI赛道“新价值”:商汤科技的进化论

作为高新企业,资本市场及投资者会基于其自身技术及行业地位,给予其合理的市场估值。加之,商汤科技头顶“视觉AI第一股”头衔,一定程度上来讲,市场也尤为关注首先上市的行业玩家。

值的一提的是,招股书中,商汤科技多次提及了”元宇宙”,并表示“我们的 SenseMARS 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的SenseMARS软件平台内含超过3500个AI模型支持元宇宙体验,连同SenseME软件平台一起,已经通过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了对真实世界及虚拟世界的连接。

事实上,作为AI企业,商汤科技发展元宇宙业务并不意外。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作为元宇宙生态的底层逻辑,AI无可厚非地要受到重视,商汤科技具有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元宇宙作为一个新兴风口,所带来的市场效应,一定程度上也能吸引资本的关注。

当然,市场环境与外界利好因素是作用于整个行业,“AI四小龙”中的云从、 旷视 、依图科技三者也同样会受到这股风潮所带来的红利效应。2019年,旷视、云从、依图科技的营收分别达到12.60亿元、8.02亿元、7.17亿元,均获得不错的营收增长。

但评估一家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更多的时候仍要基于企业本身去做考量,商汤科技在AI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应用场景上所带来的拓展,符合当前市场主流趋势。2021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费用占比达107.3%,研发费用首次超过营收,对技术的坚守更是长期价值的体现。

虽说商汤科技受制于行业特性,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方面仍有一定阻碍,但放眼未来,AI不仅仅是一个赛道,更是一个时代的大篇章,在推动产业变革的同时,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而言,在推动产业步入更为成熟阶段的同时,价值释放也是迟早的事情。

文|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