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2024年2月13日 0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人工智能“垮”了。

7月20日,人工智能明星企业云从科技正式过会,有可能成为目前为止科创板中成立时间最晚,最“年轻”的AI公司。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至此,科创板迎来又一家中国AI龙头企业。当初从中国科学院“离职创业”的周曦,也即将收获一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

但AI企业们目前并不能放松自己,无疑,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质疑声异常高昂。这个新生的领域,从出生之日起便在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

内忧来源于繁荣过后的低谷期,短期投资人的“失望”、AI使用规范的“纠纷”,甚至有媒体列出了AI公司三大罪状——“只能做安防”、“只配被巨头碾压”、以及“技术与性能一无是处”。

而外患则来自“实体清单”的全力打压,从2018年开始,美国商务部就不断抛出“实体清单”,目前已经进行10余轮,被制裁企业数量超过200家,人工智能及高新科技企业的占比达到40%以上。

在依图科技上市折戟后,AI企业在中国的上市浪潮,看起来成为了囤积粮草的阵地,希望壮大自身抵御外界纷繁的“侵扰”。

中国的人工智能,早该“垮”了。

但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们似乎并不甘心。

周曦是云从科技的灵魂人物,离职创业这6年来,自我评价“不善言谈”的周曦,背后却集结了一个豪华的投资人队伍,总融资额超过了30亿元。伴随着云从上市,他的身家也即将大涨。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周曦义无反顾跳出舒适区,投身AI

在创办云从科技之前,周曦已有过一段长达10年的AI经历。

时间回到2006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的周曦,顺利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成为“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S. Huang黄煦涛教授当年全球招收的三个学生中的一个。

“在从语音转到图像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从推导数学公式到最后电脑上的实验,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而实验结果基本上都会很坏,因为程序、推导可能写错,假设也可能出错,在这么长的链条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周曦(左一)、Thomas S. Huang黄煦涛教授(左二)、袁家虎(右二)

尽管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周曦却从中看到了做原创技术研究的乐趣,“这才是原创性的理论,也才能在科研上做点贡献。而之前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走捷径,因为风险都被前人承担了。”

也是在这一年,周曦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务器阵列,通过语音识别领域的算法跟思想与图像识别领域碰撞以及交叉实践,成果显著。

此后的几年,周曦跟团队先后战胜MIT、东京大学、IBM、Sony等著名研究机构,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被引用上千次。

多年的潜心研究,周曦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积累下深厚的知识沉淀和技术经验。在IBM、微软、NEC等科技公司总部研究院的工作经历让周曦在美国获得了高薪工作。

2011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在西南地区筹建研究院,急需拔尖人才与顶尖技术,筹备人袁家虎(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长)三次赴美与黄煦涛教授及周曦见面,希望能够为国内引进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

“国内需要这些高新技术”,袁家虎院长的诚意和表态,让周曦做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留美5年之后,周曦毅然放弃在美建立的优渥生活和事业,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的身份只身归国,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2015年,随着时代发展,周曦团队在科研领域和重大课题领域取得的成果,现有实验室的规模已经无法承载。

已为人父,周曦内心有了更深的目标感:“前沿尖端技术的创业,如果研究人员不能亲力亲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亲力亲为,也只有很小的几率成功”。后来周曦回忆,“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科研成果能为个人带来光环,但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是遗憾的”。

4年前的“投身报国”,4年后就是“投笔从戎”。不久后,周曦放弃在中国科学院稳定的工作,带领团队再次创业。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当初考察云从科技时,元禾原点的多位投资人飞到重庆,回去一汇报,投资决策委员会立马拍板同意。就这样,元禾原点成为了云从科技B轮融资的重要投资方。

2019 年 2 月,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发布了全球 32 家AI独角兽公司名单,其中有四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十名,这四家公司中的寒武纪和云从科技背后的资本推手都是元禾原点。

“周曦让我一见钟情,在很多点上,我跟周曦能够完全碰撞在一起,比如AI技术在具体的场景里怎么去下沉,怎么理解用户,怎么把产品做到更好让用户满意。”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向记者回忆:“人工智能落地安防、金融、智慧城市等场景,每一座山都不是仅靠互联网思维就能搞得定的,也不是仅靠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能轻易攻克的,还需要看这个企业管理结构是否合理,管理层是否有足够成熟的产业经验和产业思维,战略方向是否正确。”

6年融资超30亿

研发投入、毛利、核心收入持续提升

伴随着云从科技上会,中国AI头部企业终于开始向登陆科创板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云从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经过几年积累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据媒体报道,云从科技在近来分别中标衡阳市雪亮工程、中山医院南沙分院智能化、天府新区数字城市项目,中标金额分别为1.5亿元、3.12亿元、5.38亿元。其中天府新区数字城市项目为AI公司公开中标项目中最大金额。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4,818.94万元、45,415.38万元和 57,807.33 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 76.59% 。

高研发投入是AI企业持续保持技术领先性的重要支撑。未来云从科技或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竞争力。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云从科技上市,最后一根稻草

云从科技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二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营收逐年上升,2018年-2020年期间,高毛利率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营收占比从6.41%增长到31.50%,毛利率分别为 75.55%、89.30%和 75.86%。

而毛利率较低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从93.59%降低到68.50%。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2亿元、7.8亿元、7.51亿元,2018年-2020年期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17亿元(其中股权激励费用达13亿元)和-6.9亿元。

虽然处于亏损阶段,但未对其业务扩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实现收入的客户数量从324个增长到1,264个,报告期内新增非新基建项目订单数量分别为926个、2,256个和2,178个,新增非新基建业务订单金额分别为66,560.90万元、70,434.13万元和 83,210.96万元;

除非新基建业务外,云从科技紧随国家新基建政策,积极拓展新基建业务,2020年,云从科技承接新基建业务订单数量共2个,合计合同金额达8.51亿元。仍在高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核心技术收入分别为 14,343.33 万元、 42,100.06 万元和 52,444.28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9.72%、53.94% 和 69.82%,呈上升趋势。

报告表示,随着云从科技研发成果逐渐落地,云从科技业务综合毛利率水平和核心技术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与其他AI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