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 手机数码 · 2024年2月22日 0

手机销量惨淡,库存积压,单机利润微薄

在内蒙古经营一家手机店的张晓峰,并没有迎来期待中的盛夏。以往,暑期是手机品牌最畅销的季节之一,最多的时候,贯穿暑期的Q2能够卖出1亿多台手机。手机厂商们拿出几个亿搞促销,准大学生和大学生们涌入手机店,为自己购置或更换一台新手机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少手机店主告诉Tech星球,今年行业非常难做。刚刚过去的6月,张晓峰连60部机器都没有卖出,和巅峰时期比,销量已经腰斩。

一个容易忽视的信号是,智能手机的颓势早在疫情前就已经初现端倪。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91亿部,之后的5年,除了在2021年有所回升,销量一直在下跌。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4亿部,相比2017年跌幅超过46%。

没有一家手机品牌可以在这样下滑中独善其身。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手机厂商们已经奔着超大内存出发,即将发布的iphone 15起步可能就是256G,小内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而前线的经销商们和手机店主们最先感受到了寒意。

吴冰觉得很苦恼,本来是手机销售旺季的7月,他店铺的销量还比不上6月。原因是,暑期的补贴力度并没有想象中大。

这样的境况得到了其他手机店主的印证,比如同价位的机器去年便宜600元,今年可能就只剩下400元。一位资深米粉称,除去部分机型,今年暑期的促销力度基本上和618持平。

一位手机行业人士称,现在手机零售店亏损得特别多,尤其是市县店,一般开一个店投入在20万左右,品牌形象厂商都可以帮你搞定,投入主要是租金,人工以及流动资金用来备货。

手机行业存在严格的利润“鄙视链”,小米机型一般是利润最低的。一位手机零售商表示,“单机毛利已经从之前的500至600元降至现在的200左右,甚至一些低端机型的利润已经只有几十块”。

“现在是走量时代”,一位手机店主称。但薄利多销并没有成为现实,萧条肉眼可见。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8亿部,同比下降14%。

中国市场并没能独善其身,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44万台,同比下降11.8%。

手机经销商和零售商们深刻感知到了这股寒意。2015年-2017年是手机经销商们最快乐的时光,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都超过了4亿。但现在,情况急转直下。上述手机零售店主称,淡季的时候一个月有时候才卖掉30台,情况好的时候也就60台。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手机价格越发透明,毛细血管一样的零售商们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提价,这更加剧了其利润水平的下降。

为了追求更高的性价比,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二手手机。根据IDC的估测,2022年全球二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26亿台,同比增长11.5%,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33亿台,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3%。

新机发布的数量,一度被认为是行业风向标。2022年,13家手机厂商们共发布了51款新品,基本和2021年持平。

今年上半年,手机厂商们热情不再。Tech星球统计发现,手机厂商们共发布了34款新品,新机发布数量跌幅达到了33%。

手机厂商们把目标投向了中高端市场。如K60的2K屏幕,RealMe GT Neo 5中的快充技术,这些原本旗舰机才有的配置如今次旗舰机也拥有。

智能手机以所搭载的“处理器”来判断该款机型属于低、中、高端哪个位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骁龙7 Gen2处理器,整体性能介于天玑8200和天玑9000之间。

红米note12t是首款搭载骁龙7+gen2的手机,在实测中性能直追搭载骁龙8+降频版的RealMe真我GT Neo5和天玑9000的一加Ace2V,安兔兔评测跑分达到98万。

手机厂商们还在不断扩大内存。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多款手机基本是256G存储起步。大部分人128G已经不够用了,甚至很多人没有清理垃圾的习惯,导致内存越来越大。

将炮火集中中高端市场是手机厂商们的无奈之举,因为高端市场牢牢被苹果把控。如果同价位,大部分消费者都会优先选择苹果。今年618苹果也迎来了大幅降价,这让其他高端机型更难卖。

消费者们很难找到更换一台新手机的理由,存量市场饱和,用户的换机周期已经达到36个月。

几乎所有安卓品牌都面临高库存风险。小米的整体存货金额为426亿元,手机占七成,库存数量达到2600万部,小米此前的库存压力明显。

手机厂商依然有卖不掉的库存机。手机库存大约会在接近年中的时候看到拐点,下半年迎来复苏。

手机厂商们押注在折叠屏上。2022年中国折叠屏产品全年出货量近330万台,增速高于预期。折叠屏手机依旧是金贵状态,但已成为有潜力可挖掘的方向之一。

销量停滞,库存大考下,手机厂商正面临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