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讯 · 2024年4月1日 0

TOPCon技术的周期底部迎来了新能源行业的红利,即将上市的IPO

2023年无疑是TOPCon技术路线正式登台的一年,而风口之下必有”黑马”的诞生,去年最后一个工作日递交招股书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一道新能正是如此。

复盘发现,短短成立五年,一道新能在双碳红利期中,实现资产规模、营收规模大幅扩张。

招股书显示,一道新能2022年资产规模达到201.13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达219.58%。营业收入也由2020年的7.36万元增长至2022年94.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2.05%,预计2023年营收规模将突破100亿。净利润更是由2020年的0.22亿元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7.21亿元。

然而,跑步进场后,一道新能前方路况并非完全平坦。

一方面,其98.76%的营收来自技术壁垒与毛利率都低的组件环节,该环节在产业链中话语权低,议价空间小。且相比耗费十多年打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的晶科、晶澳、天合等同行可比公司,一道新能规模化优势并不突出,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明显更弱,盈利能力波动较大。

正如上游硅料大幅涨价的2021年,一道新能毛利率由2020年的13.14%下降至2.21%,同年净利润扭亏。而对比同为二线组件厂商的阿斯特、东方日升,两者毛利率也大幅下降,但整体还是略高,分别为9.26%、6.61%。

此外一道新能仍处于建设期,且其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而行业均值在70%左右,存在一定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行业维度来看,尽管上游资源端价格回落使得产业链利润逐步下沉,下游装机超预期。然而,二级市场表现与之相反。

2019年需求大爆发下,新能源产业业绩持续高增,使得其成为市场当之无愧的宠儿。然而,随着光伏渗透率达到一定高度,行业增速放缓,且此前市场给予板块过高的估值仍需继续消化,业内上市公司市值持续回落,甚至创下新低,市场对光伏的偏爱似乎正在消失。

此时申请IPO的一道能源似乎前路漫漫,未来又该如何?

出海是一道新能寄予厚望的下一步计划。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一道新能88%的营收都来自于中国,仅有11.76%来自海外。然而中国作为全球光伏制造大国,内部竞争毫无疑问的激烈,尤其是随着新增装机增速放缓,未来增量需求更多、本地供应优势相对低的海外市场成为业内下一个策略重点。

事实上,光伏行业前景巨大共识未变下,2024年将是中国光伏企业出海大年。

据 IRENA 预计有2030 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 900GW/年,2023-2030年CAGR高达11%。其中海外新增装机占比以及占比增速都将不断快于国内,正如预计的2024 年全球新增装机量达到 500GW,同比增加14%,国内新增装机量达到 200GW,同比增加5%。

基于大背景如此,一道新能副总裁曹晓荣公开表示,”我们已准备大幅度迈向海外市场。”

据官网显示,2023年一道新能开启了全球化战略布局,当前已在德国、澳洲、新加坡等地设立子公司负责海外相关业务的拓展,正试图搭建全球化销售网络和渠道,截至报告期末,业务遍布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按照这一趋势,我们最大的增长潜能在海外,海外销售的占比会越来越高,预计3-5年内,海外市场的占比将超过国内市场.”

然而当前国内光伏出海,早已”两路生花”。

一方面,需求驱动下,我国光伏出口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且出口仍在快速增加。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32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将增长20%。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继续加快全球化步伐,不再局限于产品出口,而是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外资企业参股实现产品本土化,从而真正推动品牌全球化。

北极星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19家光伏企业发布海外投资建厂规划,建设范围涵盖光伏全产业链,其中仅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的规划产能就达到90GW。因此出海计划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蓝海。

厮杀在产业进度条更慢、空白度更高的海外市场确实能为一道新能自身提供较大的时空机会,然而横向对比全行业,一道新能当前还处于出海规划前夕,海外建厂远未开始,销售渠道也只是初步搭建,出海先发优势略显不足。

当然,目前光伏电池技术多线并进,整体处于底部期,对于深陷其中的企业而言想要率先且选对下一主流技术路线还是需要承担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一道新能在技术加速变革出清的新周期中,继续”押宝”成功依旧重要,但同时改变产品的单一结构,增强其经营抗风险能力也不能忽视。

总而言之,一道新能未来需继续勉励而行,方能使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