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资讯 / 营销 · 2022年7月11日 0

生鲜电商的挑战:在“鲜”与“生”之间徘徊

01 生鲜电商的两道坎,先鲜后生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生鲜市场规模自 2013 年以来保持 6%以上增速,在2020年或将达2.16万亿。

生鲜电商的挑战:在“鲜”与“生”之间徘徊

而撑起生鲜万亿市场的,是国内消费者平均每周 3 次的购买力。这个数值,高于全球平均值2.5次。

并且,万亿生鲜市场,占主流的购买渠道集中在传统农贸市场和超市等。但在爆发式增长的需求下,以农贸市场为主的生鲜消费渠道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在高频、刚需,并且短半径的属性下,生鲜电商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里,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力。

02 生鲜电商平台:“夹心饼干”比谁都更希望行业规范化

其实,对于新兴事物,良好的市场环境才更有利于其的发展壮大。而目前看似成为了“夹心饼干”的生鲜电商平台,应该比谁都希望行业的规范化。

一方面,生鲜电商平台并没有隐瞒问题的动力。

对于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并且在起步之时,就已经大张旗鼓向消费者宣扬了这一核心理念。

不管是每日优鲜的被批评变成“每日不鲜”;还是黑猫投诉里叮咚买菜“口感很差”的草莓,…….只要问题出现时,平台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矛头被对准的对象。

这就导致了消费者与平台,都成了案例里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过度维权”或能补偿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最终的赢家。

就目前的大多数健康发展的平台来说,在“弱者有理”的舆论时代,面临维权时,却处于一个很被动的位置。毕竟,占据绝对舆论优势的买家,拥有事先被约定的“道德制高点”。

诚然,在缺乏统一可执行的参照标准的行业里,适当维权,听取平台的合理解释,是一件能够促进消费者建立信任度、平台完善机制的有利事件。

然而,那些在模糊规则的前提下“把事情闹大”的过度维权,或许能抓住平台为息事宁人赔钱了事的心态,赢得眼前利益,但最终,却没有一个赢家。

就像出现在出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叮咚买菜,关于草莓口感问题,平台已经给出了补偿性的20元优惠券,并解释口感无法控制,不满意可以无理由退货。但切身利益确实被损害了的消费者,却无法满意这样的答案。

生鲜电商的挑战:在“鲜”与“生”之间徘徊

这时候,若当一个平台在目前的技术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得最好了,消费者仍然抓住“不可抗”或“不可控”因素导致发生的事件不放手,平台愿意赔偿但眼前却无法推进改善时,是不是会为了避免此类时间再发生,而下架同类型产品呢?

那时候,说好的便利,要去哪里找寻?

在“螳螂财经”看来,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是行业在整个交易环节里,建立与消费者达成一致的合理有效的标准与机制。

首先,在交易前,建立明确的买卖信用监督机制。

将生鲜搬上互联网,同时开在家门口,这是对行业的颠覆式创新,从而,建立对买卖双方合理合法的有效监督机制,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这一块,淘宝、天猫的信用监督机制已有例可循,不管是买家的芝麻信用,还是卖家的保障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

但生鲜毕竟与常规标品不一样,因此,除了买卖双方的信用监督,产地溯源、产品品控、物流监控等等过程中的问题,更需要有获取渠道,并做到公开透明。

就目前行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溯源体系,比如盒马已经完成了农产品的原产地追溯体系,水产类在广州已经实现每个淡水鱼“一鱼一码”;上海、深圳也已完成部分品种淡水鱼的追溯体系。

其次,在交易中,有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

生鲜是个严重非标的行业,不仅种类繁多,就算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的品质;同时,消费者对生鲜的需求,也是“千人千面”,分量和质量都不尽一样。

因此,只有当行业有了统一标准,成为方便线上售卖的物种,并以标准化的产品、流程占据消费者心智,才能让生鲜行业与新零售完美结合,并长久生存在互联网。

早在2018年,盒马就立志“三年内做到50%以上的自有品牌”,以此来推动“盒马牌”成为行业标准。目前,盒马已经初步形成了如盒马蓝标、盒马工坊、盒马日日鲜、盒马金标、盒马黑标等等自有品牌的商品体系。

在行业头部企业的带头下,生鲜电商市场的统一标准,已经走在了落实的路上。

最后,在交易后,责任追究,是保护利益不受损的武器,而不是“不合预期就投诉”的工具。

其实,在农贸市场或是传统超市,消费者买了虾回去一看死了一部分或是草莓口感不好,会回去找超市要说法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虾因为离开水太久闷死了,而草莓是因为自己挑的时候没看准所以口感不好。基本上不太会有人把责任推给菜场抑或超市。就算有人想去追责,菜场、超市这些传统渠道,也无人可找,无责可追。

但生鲜搬到线上,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企业开始建立信用机制、行业标准,并配备完善的售前售后客服后,“找麻烦”的人却变多了。

市场其实是越来越完善,但消费者的宽容度却越来越低。而原本应该是面临真正利益受损时拿起的“武器”,却因为行业的变革,被一些消费者拿来当成只要不符合预期就投诉的“工具”。

其实,作为买卖双方之间“夹心饼干”的生鲜电商平台,比谁都更希望行业的规范化,但消费者也该明白,不能因为有了规范可以追责,就无论什么“锅”都往平台身上扣。

03 “零和博弈”绞杀,“非零和博弈”进步,怎么选?

其实,只要有买卖,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就不会消失。只不过,在如今的互联网市场,中间再多了一个平台方。

三方博弈,谁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商家希望多卖货赚钱,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而平台当然愿意尽最大的能力促成买卖双方的成交,这都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其中“非零和博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生鲜电商平台一直在不断进步完善。

比如,上文中的孙先生,疫情期间,他拼单买过不少 “助农产品”,其中一箱产地直发的芒果,在他收到后却发现,一半还没熟,而另一半已经有不少已经烂掉了。

在拍照、联系售后、听取解释的过程中,孙先生知道了一箱芒果从树上到手上都要经历哪些流程,从而了解到商家与果农的难处,在平台的介入下,接受了适当的坏果赔偿,让原本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并进一步建立了孙先生对平台的信任。

但如果在行业机制未明确的情况下,收到的虾出现部分死掉的情况,就直接扣上食品安全的大帽子。长此以往,在不断的“零和博弈”中,羽翼还未丰满的生鲜电商平台,或将在不知不觉中被绞杀。而买家,最终可能要重新挤进清晨六点的菜市场,去满足想尝的那一口“鲜”。

可是,这能怪谁呢?

要怪,就怪那些虾没能多撑一口气,等到市场机制完善的那一天,就算死,好歹也能死得明明白白。

只是,无论如何,将生鲜搬上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但新产品的出现,需要时间去建立机制、完善流程,这期间,更需要的,是市场的宽容与耐心。

追求了几千年“鲜”味的国人,愿意再等一等生鲜电商平台吗?

(来源:联商专栏 螳螂财经 作者:易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