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专栏:记得曾在宁高宁先生的《为什么》一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表述,大体意思是——“在汉字使用频率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非助词是‘我’。”今日一查,确实如此,可见国人对“我”的重视与珍惜。但“我”究竟是什么,其与国人常用的“我”究竟是不是一个“我”,仔细想来确有点意思,特作此文以记。
最近一直在研习“阳明心学”,对“我”有了与之前更为不同的理解。什么是“我”?“我”即本体,即吾心吾性,即我之天地万物之本,用阳明先生的话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所以,我即我之天地之主宰,是“我”定义了我的天地万物。但现实呢?好像截然相反,有句俗语脍炙人口、大家深以为然——“你不仁,莫怪我不义。”试问,“我义不义”与“你仁不仁”有关系吗?到底是“我主宰我的天地万物”还是“‘你’决定了我如何主宰我的天地万物?”听起来有点绕,简而言之,即是“内主宰外、还是外主宰内”.
疫情长假期间,读了一本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书,感慨颇多。阿德勒的心理学与弗洛伊德截然相反,弗洛伊德强调“原因论”,即“原因导致结果”,故其治疗方向是“找到原因,解开心结”;而阿德勒则主张“目的论”,即“所有结果都是有目的制造的”,依据是“同样的原因未必导致相同的结果”,故其治疗方向是“改变目的,重新赋予意义”。回顾过往经历,再结合所理解的阳明心学,我忽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我确发现“天地万物是由自己决定的”.比如回顾之前的经历,大多挫折在经历过程中都很难受、都很厌恶,而过后或真正成熟之后却反而更感恩,因为其如磨刀石、增益己所不同;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因,因为理解不同、定义不同,结果截然不同了。可见,是“我”定义了天地万物,主从关系必须明确.
回观现实,是“我”在主宰天地万物吗?不是。我们一直在被“ta”主宰、左右,比如上面所说的“你不仁、我不义”,其本质是“我的义与不义,是看你的仁与不仁”;那试问究竟是谁在主宰谁呢?再举个例子,有句话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意思是“古代先贤学习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感悟,而现在的所谓学者是为了在人前显摆自己有多么博学”,同一个“学”,一个为“内”、一个为“外”,天壤之别。换至工作、生活,不是一个道理吗?若是“为己”而工作,自然能踏下心、扑下身,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而若“为人”而工作,则一心在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怎么想自己、怎么表现自己能,又怎能踏下心、扑下身?一定是面子导向,浮于表面、华而不实。所以,圣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增益其所不能也.
综上,与各位共勉.
(来源:联商专栏 吴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