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洞察 [2022] 2 导读 1.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财政部 2. 本文所称的技术人才是指具有较好教育背景,于生产制造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1。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既是未来趋势所在,也是提升效率效益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计划,例如德国工业革命4.0、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法国未来工业计划等等,中国自2015年起便发布了包括《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10余项重要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
趋势之下,诸多传统制造企业亦纷纷谋求向智能制造转型且成绩显著。
然而,目前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2极为匮乏,这或将成为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智能制造场景之创新、技术之融合、协同之丰富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极高要求,技术人才往往需具备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的跨领域知识储备,需懂得如何与机器或数字化工具协同工作,需在机器或数字语言与实际制造场景做好“翻译”。
如此高复合技能人才当前极为匮乏,据统计,在全国超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多万人,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00万人。
人社部发布的今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一线制造业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转型的重要阻碍。
这种形势下,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企业招募难”、“人才培养难”、“产业支撑难”三难问题将愈加显著。
困难的是,除了“量”上的不足,当下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亦难满足对人才“质”上的要求。
这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 1.智能制造是前沿性的新领域,旨在应用新技术解决庞杂的实际场景问题,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亦处在摸索阶段; 2.中国高校及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相对传统与滞后,学术课题与产业需求差异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跟不上”产业需求; 3.产业与企业对人才技能以及对应的培养模式亦处在积累经验的阶段,尚未摸索出行而有效且具有广泛示范作用的培养模式与体系。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通过分析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主要特征,将其与以灯塔工厂3为代表的全球智能制造典型案例进行对比,总结出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及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发展建议。
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整体表现为计算机科学专业出身且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高学历白领”,相对而言,灯塔工厂技术人才整体表现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出身且经验较丰富的“数字化新型工匠”。
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五个典型特征为:“工程属性”不太鲜明、学习能力强但经验不足、“计算机+制造”为主(由计算机转型至制造相关企业)、技能“软硬结合度”较弱(以软性的数据分析、编程编码为主,设备作业等硬性技能较弱)、集聚在信息产业或制造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