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场景:某互联网大厂TOB业务线,可以向平台商家提供SaaS/Paas类服务,但苦于销售水平不高,沟通话术质量不佳,转化率不足。现计划做话术培训,提升客户转化率。
1原始模型
最简单的做法,定义话术A,话术B,俩版本。直接看转化率,哪个高了用哪个就好了!
那么,这么做有啥问题不?
2高级建筑
最简单的做法,可能有几层问题:
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如下图,为每一类销售,每一种客户配置合理的话术,最大化产出。
3第一层地基
问个简单的问题:销售的SABC级别是咋来的?
既然有分级,那么得有判定标准。
而构建判断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
以上所有问题,都有的一番纠结,才有产出。 现在简化问题,假设就考察签约金额。签约金额高的就是好销售,那么问题又来了:考察多长时间内的表现?一加入时间维度,新的纠结又开始了:
以上所有问题的处理,都是为了得出一个简单的业务员分级标签。 同样的问题,在客户那里也存在,一模一样的纠结。
比如评定客户等级:
正是因为以上工作太过纠结。所以衍生出3种常见的处理办法:
4第二层地基
问:话术A 这个分类又是怎么来的?实际上销售卖东西很少只说一句话。特别是toB类销售,前前后后得说很多东西。
这里至少有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的话术如何分类,上标签,加入到分析之中。如何知道销售说了什么。
针对问题一,话术本身如何打标签,如何分类。可以做以下动作:
总之,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才能有最初的话术A这一个分类标签。这是比较好处理的。问题二,更纠结。
5第三层地基
针对问题二,核心在于:数据怎么采集。
那么,又衍生出:
没有这些记录和标签,整个销售过程处于失控状态,一不知道干了什么,二关联不到工作结果。根本无法深入分析。总之,一有记录,二有标签,这样分析起来才得心应手。
6经验小结
如果孤立地看怎么找一个好的话术,似乎在地表建筑阶段,就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可实际上,如果脱离了下层大量的地基建设。再华丽的地表建筑也盖不起来。整个流程串起来,就是用一个庞大的体系,解决了一点点业务上问题。虽然工作量大,但是它真的有效
注意:这套体系搭建完了,可以起个很好听的名字,比如CST模型(CUStoMeR SUCceSS test),配合架构图听起来也是很唬人的。
7常见问题
为啥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出有用的分析?本质在于:缺少基建,脱离业务。
两者一结合,就是盲人骑瞎马。实际情况是:
就只会拿着交易结果做交叉,然后无脑输出:
当销售部门来质疑“到底是销售本身不行、还是话术不行、还是产品不行、还是促销力度不够、还是外界因素?&Rdquo;的时候,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最后只会颤颤巍巍地:“我们找几个销售调研下???&Rdquo;
8场景扩展
有同学可能会说:销售过程本身数字化难度大,如果是线上交易就容易了,每一步都有数据记录呀。是滴,线上交易是有数据记录,是能画出转化漏斗,可真遇到最后转化率不高,咋分析?
这些都是同样的基础建设。这些东西不做,遇到最终转化率低,运营来质疑:到底是渠道本身不行、还是文案不行、还是产品不行、还是促销力度不够、还是外界因素?
所以呀,漏斗图和漏斗分析是两码事。做漏斗图容易,做漏斗分析,就得认认真真设计思路,做好基础,排除杂糅因素。很多同学问:有没有比漏斗模型更高级的分析方法,其实只要做得好,漏斗图分分钟变成UJM模型。